原标题:角楼图书馆成古都文化新景点
从家步行不过十多分钟的时间,家住劲松南路的石岱娟又来到了离家不远处的角楼图书馆,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解读京城》,坐在中式座椅上翻看起来。像石岱娟一样,如今越来越多家住左安门附近的市民愿意每周来角楼图书馆阅读。自去年10月28日开馆以来,不过短短4个月时间,角楼图书馆的累计进馆人数已经达到35000余人次。昔日古都的老地标之一,正在逐渐成为市民品味书香、体验传统文化的新景点。
“位于左安门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过去可算是老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过去来京城的人,远远地看到角楼,就知道京城要到了。”东城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说,修建于1553年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6年,参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进行重新复建后,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再次出现在左安门护城河边,建成与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共同环绕天坛的“一坛居中、四楼环绕”历史文化景观。
复建后的角楼作何用途?经过多方调研,最终确定化身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为充满京味的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角楼图书馆正式对外开馆,变身为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
推开仿古城墙上敞开的透明玻璃门,一股特有的木香、书香和暖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图书馆共三层,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的展览;二层为图书阅览区,现有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举办小型读书会等活动;三层为露天平台。
“角楼图书馆365天无休,而且几乎每天安排一场活动。”左堃说,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在征求年轻人的意见后,每周五的闭馆时间延长到了22时。
别看角楼图书馆只有三层,却专门为腿脚不方便的读者准备了一部电梯。来到二楼,暗红色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图书、期刊和报纸,中式的木制桌椅、蒲团、砖雕、手绘纹饰和木窗造型的壁灯,处处透着京味儿。“我们立志将这里打造成最有京味儿的图书馆,所以在装修的时候,设计了很多京味的元素,还把体现老北京特色文化的地方文献都放在了角楼图书馆里,大部分地方文献书都只有一本,特别珍贵。”左堃说。
角楼图书馆还特别开辟了独立的儿童区,屋子正中摆放着粉色的小桌椅,地上则沿着书架摆着彩色的软垫,书架的高度只到成年人的胸口,300多册世界各地的绘本图书方便孩子取阅。
每周五,这里开办的“角楼图书馆夜读”活动已经成了招牌。“给年轻人专门在二层的阅览室留出一块独立空间,每次可以接受20多人参加。大家围坐在蒲团上,讨论对某本书的感受和看法。”左堃说,这个活动别提多受年轻人喜爱了,举办了几次,就有参加活动的男孩偷偷过来找工作人员,私底下打听刚刚发言那女孩的电话。
如今,每天来角楼图书馆的读者流量已经达到200多人,累计进馆人数达35000余人次。左堃说,有不少曾经住在附近的居民搬走后又特意回来,专门来角楼图书馆看看。
不光能读书,来角楼图书馆还能体验包括手工制作等各式文化活动。比如在“聆听北京”活动中,读者可以听到老北京叫卖声、古琴演奏等;在“艺术北京”活动中,能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学习剪纸、纸戏剧等。左堃说,过春节前,角楼图书馆组织民间艺人教读者制作糖葫芦,“原想着每人可以制作一串糖葫芦,就准备了一堆山楂,没想到报名的人太多,山楂到最后根本不够用了,只好给每人发了三颗。”现在活动预告一发出,经常是10分钟之内名额就被一抢而空。本报记者张楠 文并摄 J204
(责编:高星、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