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基金总经理覃波 舍不下的公募情怀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

admin 2018-03-24 15:03:02 导读

导读 : ⊙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基金业跌宕起伏20年,长信基金总经理覃波选择了坚守。对他而言,始终割舍不掉的是那一份公募情怀。他笑言:“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份工...

  基金业跌宕起伏20年,长信基金总经理覃波选择了坚守。

  对他而言,始终割舍不掉的是那一份公募情怀。他笑言:“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份工作,这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

  他用他的执着、坚守和热忱,伴随基金行业从小到大,伴随长信基金一路成长。

  回望行业发展的20年,如今,业内谈论最多的却是“回归”二字,回归初心,回归投资本源。在覃波看来,提倡回归行业本源,最传统的东西其实是最宝贵的,有时候越创新,反而越偏离行业发展的本质。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站在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上,覃波感恩于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更执着于探索公募基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用专业创造价值、如何助力发展养老金融以及如何在国际化大趋势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十六年公募路:执着、坚守、热忱

  回忆起长信基金初创时的情景,往事一幕一幕展开,创业的艰辛、成长的烦恼、收获的喜悦,覃波几多感慨。

  长信基金的设立,受益于“好人举手”制度的推行。2001年5月,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范围得以放宽,当时推行了“好人举手”制度。这是一项通俗的说法,其实质是“自律承诺”,即各类证券投资机构在获得经营证券投资基金业务资格之前,必须置于社会各方的监督之下,自觉规范投资行为。

  2001年8月,长信基金筹备组成立,初期,这个筹备组仅两个人,一个是组长,一个是组员,覃波就是那个组员。从筹备到公司成立再到发行第一只产品,却足足用了3年时间。

  覃波回忆道:“公司还未开业,资本金就已经用去了2000多万元。”始料未及的是,在资本市场的一轮大幅调整中,刚成立的长信基金需要面对更加艰难的时刻。

  “2000年至2005年,A股市场遭遇了一轮熊市,当时公司选择货币基金作为第一只产品,即便达到70多亿元规模,但因为货币基金管理费率较低,一年的收入也才2000多万元。2005年,公司的资本金已剩不多,最后只能选择在股东长江证券的一个营业部小楼里一起办公。

  覃波很感慨,那时候大家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办公,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有意思的是,正是在那栋小楼里,长信基金诞生了一批明星基金经理,也是在那栋小楼里,公司崭露头角。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2006年到2007年一轮大牛市,长信基金抓住了发展机遇,最终搬回了陆家嘴。

  经历过那段岁月,覃波觉得,会更加珍惜当下。在他看来,早期的基金行业是初级而又粗放的,但行业里的人,却是执着而又热忱的。最难能可贵的,则在于坚守。

  覃波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许能够证明,在行业发展的低谷一路坚持,对于一个行业从业人员而言有多么重要。

  下转2版

  (上接1版)

  16个春夏秋冬,他不仅一直坚守在公募行业,更是始终坚守在长信基金。他笑言:“在公募所有总经理中,我应该是从事过岗位最多的人,从渠道到产品,再到综合行政和人力资源,还包括营销策划、机构销售和专户投资等等。”陪伴公司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对于他而言,长信基金早已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像是家的感觉”。

  以初心致匠心:践行绝对收益

  近年来多次采访覃波,他总会强调一句话,“为投资人创造价值的公司就是好公司。”

  他不断提及的总是为投资人获取绝对收益的初心,在他看来,这是莫大的善事。

  在同业眼中,长信基金聚集了一批有情怀的人,并逐步成为一家有情怀的公司。覃波爱惜人才,在他升任公司总经理后,一些曾经离开公司的优秀人才开始陆续回归。他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在其看来,对于精英的管理需要尊重、沟通、倾听甚至扶持。

  谈及绝对收益,覃波认为,并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理念,需要以此为导向,反映到公司的运营以及管理中去。

  当行业多数公司依靠货币基金冲规模时,长信基金却能真正沉下心来,专注于打造公司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覃波认为,比规模排名更有意义的是,一个公司到底给投资人赚了多少钱?他认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需要具备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绝对回报能力。

  他曾做过一个统计,10年前,规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现在有8家已经挤不进前20位,有一家甚至退步到50名之后。覃波认为,市场集中度在提升,规模排名变化很大,但那仅仅是一个结果,不应该成为行业或者基金公司追逐的目标。

  事实上,公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的路并不容易。2017年,无论股市还是债市,均演绎了较为极端的行情,长信基金本已崭露头角的量化与固收团队均遭遇了一定考验,在覃波看来,“经受得起多大的赞美,就一定要经受得住多大的压力。”

  他坦言,纯债基金虽然规模有所下降,但并未掉队,需要控制风险等待机会;量化细分市场无论产品还是规模上仍然具备优势,也将继续大力投入。

  对于主动权益而言,覃波认为,这是中长期的工程,在团队和价值观的打造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目前行业盛行价值投资风气的同时,以“核心+卫星”的产品体系,以三至五年为维度打造出一批优质的产品。

  在挑选基金上,覃波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在选基金之前首先要选公司。好的公司和文化就像肥沃的“土壤”一样,一定会孕育出好的机制和团队。

  他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如果把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排名前五的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筛选出来,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那就是基金经理往往只在一家公司任职。

  在他看来,价值观吻合,磨合时间长,氛围比较熟悉,投研文化比较认可,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基金经理。他希望,长信基金能够打造出有体系、有传承、更要有信仰的投研团队。

  踏上新的征程:把握大市场大机会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站在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上,覃波感恩于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更执着于探索公募基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用专业创造价值、如何助力发展养老金融以及如何在日渐国际化的背景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行业发展20年,如今,业内谈论最多的则是回归初心,回归投资本源。在覃波看来,过去行业里一些的创新,更多的是在探索,更应该提倡回归本源。

  覃波认为,公募基金在经历了粗放而高速发展的阶段后,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产品、投资还是市场各类业务,都应该长期着眼布局大市场、大机会。

  他眼中的大机会就是养老市场、理财市场等。他认为,未来养老金这类真正的长线资金入市,以及FOF等产品的发展壮大,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格局。事实上,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养老金入市,开启了美国长达数十年的慢牛行情。

  此外,覃波坦言,已经开始思考是否要在香港市场进行布局。在他看来,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化配置,丰富投研资讯,让投研更加立体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布局香港市场确实有其必要性。

  近年来,市场中关于“A股港股化、港股A股化”的讨论不断,在覃波看来,双方的融合,包括人员、理念以及价值观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未来A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在香港市场布局,确实具备极大的战略意义。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7家基金公司业绩亮相 华夏基金净赚13亿领跑
下一篇:三银行理财经理荐基有招 高成长性主题基金受青睐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