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竞相出海 两极分化隐忧浮现】2016年,为了拓展事业版图、寻找更好投资标的、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等不同目的,内地私募基金们携手掀起第三波“出海”潮,裘国根掌舵的重阳投资、2015年私募冠军辛宇领衔的神州牧基金、私募老兵林成栋旗下的富善投资等均加入其中。统计表明,2016年私募基金发行海外投向的私募产品多达16只。(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为了拓展事业版图、寻找更好投资标的、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等不同目的,内地私募基金们携手掀起第三波“出海”潮,裘国根掌舵的重阳投资、2015年私募冠军辛宇领衔的神州牧基金、私募老兵林成栋旗下的富善投资等均加入其中。统计表明,2016年私募基金发行海外投向的私募产品多达16只。
不过,私募“出海”并非一帆风顺,交易制度、规则等造成的“水土不服”成为国内私募“出海”发展的绊脚石。从业绩上看,数据显示,2016年成立满12个月且有业绩的24只海外投向的私募产品中,全年平均收益率为3.86%,半数产品获得正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2016年国内市场私募产品整体亏损的现状,这一平均收益率水平尚且拿得出手,但考虑到汇率波动等因素,主动收益的贡献并不突出。
海外“捞金”易水土不服
2003年,私募元老级人物赵丹阳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只对冲基金——中国成长,国内私募“出海”大幕正式开启。目前国内将私募“出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8年以前参与者大多是在港股市场闯荡的私募,如赵丹阳的赤子之心、蒋锦志的景林资产、康晓阳的天马资管等;第二阶段则是2008年之后,因A股估值过高,睿信投资、淡水泉投资、明达投资等私募纷纷发行投资港股的基金;第三阶段则是2016年以来由中欧瑞博、重阳投资、神州牧基金、富善投资、望正资本等掀起的发行海外基金热潮。
随着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提升,私募“出海”节奏也明显加快。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私募海外基金的发行数量超过40只,几乎是过去十年发行数量的一半。对于“出海”的初衷,各家私募们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深圳某不愿具名私募表示,选择“出海”一方面是因为客户存在海外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超高净值客户意识到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做资产配置;另一方面,海外有着更加丰富的投资工具和策略,更利于股票策略的实施。
神州牧基金掌门人辛宇也表示,发行海外基金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是进军海外的好时机,同时也能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一直怀揣金融报国的梦想,希望自己可以作为华人的代表之一去管理海外资产并赚到海外市场的钱。
“一个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是要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的。”辛宇补充道,“选择出海的话,我们会有很多投资工具和品种可以选择,比如黄金、外汇、原油、期权和一堆衍生品等,同时我们还可以选择做空。例如2016年原油跌破30美元,当时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我在境内就不能投资,因为没有这个标的。我们将来参与国际化金融战争和货币战争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你不早走出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被淘汰,要在资本开放之前尽快掌握这些技能。”
红刊财经记者了解到,当前私募开展海外业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开曼群岛等地注册基金,负责投资;另一种是在香港申请资管牌照,成立公司投资。在投资品种上,主动管理私募投资范围多局限于大中华概念,比如投资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或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同时参与海外高收益债券投资;量化私募则主要涉及商品期货、股指期货、股票等。
但问题随之而来,“目前私募海外投资以港股和中概股为主,真正进行全球性投资的机构屈指可数。”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同时透露,当前国内大部分“出海”私募均是募资在外、投研在内,如景林资产、淡水泉、天马资管等机构均为投研团队运作于境内且在境外发行有对冲基金的私募公司。这容易导致国内私募“出海”过程中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典型的案例是,2011年因投资印度市场遭遇重挫,赵丹阳的赤子之心在当年出现成立以来的最大幅度亏损,两只基金净值下跌均达到25%左右,对印度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不足成为其失利的主要因素。
重阳投资首席执行官殷雷表示,私募出海是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中国私募基金在国内建立品牌和业绩,但到海外市场不一定被认同,毕竟投资环境不同,而且海外投资者不但关心回报,还关心回报是怎么来的且能否持续。所以,他们在运营、合规风控上的要求会更高。
“私募出海需要在中后台做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员配备、内部流程、运营商等等。”殷雷如是表示。
四成“出海”私募产品折戟股市
从业绩来看,私募发行的境外产品表现并不是十分抢眼。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私募共发行了16只海外投向的私募产品,其中股票策略和复合策略各5只,期货策略和组合基金各2只,相对价值和事件驱动各1只。此外,2016年共有8只产品清盘,其中7只产品为到期清算,1只产品为提前清算。
收益方面,据统计,2016年纳入统计排名在内、成立满12个月且具有业绩记录的海外投向的私募产品共计24只,全年平均收益率为3.86%,其中14只产品获得正收益,占比58%,超过半数产品获得正收益。相比去年国内市场私募产品整体亏损的现状,这一业绩水平还算拿得出手;但记者注意道,私募基金投向海外的产品多以美元计价,产品净值除了包括主动管理贡献的收益,还包括汇兑的损益,考虑到去年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等因素,这些产品真正获得主动收益贡献应该并不突出。
具体来看,在24只产品中,股票策略产品多达12只,2016年平均收益为0.2%,虽然收益几近为零,但相较于国内私募股票策略产品近七成亏损的状态,已实属不易。期货策略产品共计5只,2016年平均收益为0.57%,仅有1只产品获得正收益,其余4只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表现最好的是宏观策略产品,采取宏观策略的产品共计2只,年度收益均在20%以上;相对价值也表现不俗,采取相对价值策略的产品共计3只,均实现了正收益,平均收益为5.6%;采取复合策略和债券策略的产品各1只,同样实现了正收益。
收益排名前十的产品中,来自深圳锐斯得投资旗下“黎青一号”拔得头筹,近一年的收益为25.59%。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5年6月19日,采取期货策略,产品收益主要来自于去年9月~11月份期间,当前该产品已经到期清算。“鼎新全球宏观”凭借22.63%的收益率排名第二,该产品成立于2015年7月1日,运用的是宏观策略。排名第三的是大虎交易旗下“大虎美股1号”,该产品成立于2015年1月1日,采取的是股票策略,年度收益为20.95%。值得注意的是,知名私募倚天阁资产旗下的产品“信合全球”也进入榜单前十。数据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1年2月28日,采取的是相对价值策略,成立以来累计收益已超过150%。
不过,相较于上述“出海”产品的风光,不少知名海外基金产品的去年业绩并不理想。例如,截至2016年11月30日,赵丹阳赤子之心价值投资,近一年的收益率仅为0.66%;截至2016年8月1日,淡水泉赵军的淡水泉中国机会,近一年的收益率为-2.82%。
买海外私募产品看准“龙头”
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外私募产品,有海外资产配置诉求的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呢?业内人士表示,最简单的策略是选择“龙头”。具体来看,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选择:首先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产品,放低收益预期,毕竟海外产品获取高收益并不容易,更多地从分散投资风险,低于人民币贬值风险的角度进行选择;其次是投资者选定大方向后再选择产品,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私募“出海”产品,更多是从大类资产角度进行布局;此外,投资者还可以关注海外知名度高、规模大的“龙头”公司或者产品,如海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等。
而投资者如果对中国概念海外基金感兴趣,则首先需要了解基金的基本情况,稳健性投资者可以选择债券型产品,愿意布局海外的投资者则可以关注对冲策略或者股票型产品。此外,投资中国概念海外私募基金,投资者还需要注意门槛和费率两大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门槛方面,因为目前中国概念海外私募基金绝大多数注册地在开曼群岛,一般都是以美元申购,申购门槛从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差异较大;且通常对投资人的资产规模有要求,投资门槛往往高于普通的私募基金。费率方面,和国内产品一样,通常私募海外QDII产品也包括认购费、赎回费、管理费、业绩报酬等等。
记者采访获悉,一般来说,认购费为1%至2.5%,赎回费为2%至4%,管理费为1.5%至2%,一般业绩报酬比例为16%至20%。但由于外汇额度的问题,私募海外QDII的费用可能会高一些。此外,投资者需要注意海外基金的开放期,是开放运作还是每月开放,最好寻找那些和自己的资金使用周期相匹配的产品。
(原标题:私募基金竞相出海 两极分化隐忧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