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言之有李|“侵略式防反”已成国际足坛主流战术!
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国际足坛的第一盛事,也是足球界的“风向标”。2006年,意大利凭借发挥到极致的“链式防守”,夺得了世界杯冠军,随后西班牙“传控式”打法独领风骚,但到了本届世界杯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足球又重新变得“保守而功利”,国际足坛的战术打法已经向“侵略式防反”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如果要用一句词来形容这种防反战术,只有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得最贴切,那就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传控打法风行十余年
百余年来,现代足球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直线、平稳过渡,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足球场上,进攻和防守是永恒的两大命题。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在里皮的带领下,用“链式防守”锁死了竞争对手,最后一举登顶。物极必反,随后,事情悄然发生了变化。
世界足坛很快衍生出一种克制链式防守的传控打法,这是基于传统传控打法基础上的升华版,强调了整体推进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10号位球员的梳理组织,这也导致当年风靡一时的“圣诞树”阵型的落寞。这种新型传控打法在2008年的欧洲杯初见成效,西班牙的成功让传控开始崭露头角。
从2008年欧洲杯1:0打败德国,到2010年世界杯靠伊涅斯塔加时赛115分钟绝杀荷兰夺冠,再到2012年欧洲杯4:0击溃意大利队成功卫冕,倡导“Tiki-Taka”传控足球的西班牙队凭借强大的控球能力和成型的战术打法创造了一个属于西班牙的时代,在世界足坛独领风骚。2014年世界杯,德国战车也充分借鉴了西班牙的传控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冠军。从整体上而言,传控打法已经风行十余年,到了俄罗斯世界杯,坚持这种打法的球队接连遭遇重创。
西德阿携手出局
2010年世界杯冠军西班牙、2014年世界杯冠军德国、2014年世界杯亚军阿根廷,这三支球队都是当今足坛传控打法的代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拥有为数众多的支持者,但这次到了俄罗斯,却明显“水土不服”,德国队干脆小组垫底没能出线,西班牙、阿根廷也没有走多远,他们携手过早出局,被认为是“传控打法”失势的具体证明。
有一种说法是,本届世界杯上的德国、西班牙、阿根廷都是“伪传控”,是说他们只会在中后场没有逼抢的情况下传球,缺乏给予对手致命一击的勇气和意识。其实,这样的指责过于“诛心”,他们哪里是没有勇气和意识,只是没有能力办到这一切而已——德国队的传控差在没有支点,没有一个能够将球送入球门的中锋;阿根廷的传控在于太依赖一名球员的发挥,只要扼杀梅西这一点,阿根廷进攻就处于瘫痪;西班牙队对于传控已经不是依赖,而是迷恋,即使有机会向前也会坚持不停地倒脚,传控在这支西班牙队竟然变成了结果而不是过程——各支球队走火入魔,不得不说这是对已经统治世界足坛十余年的主流打法的一种讽刺。“他们现在的‘Tiki-Taka’打法华而不实,现代足球再美丽,也需要有实力和成绩来做基础。”前中国队主帅米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侵略式防反”大行其道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球队可以永处巅峰,也没有任何一种战术能够长盛不衰。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国际足坛对于传控战术的研究已然非常透彻,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克制传控的打法。这其中,增加的“侵略式”防守反击最为见效,这种以快速、直接、压迫、高效为主的打法在本届世界杯重回世界主流舞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足坛风格潮流也与时尚相似,不同阶段总不断在新潮与回流趋势之间徘徊,在传控足球一统天下的同时,最近几年体能出色、攻守平衡、反击犀利、一击致命的球队已经显示了自己的优势,无论洲际大赛还是欧冠、五大联赛,都有类似趋势。
皇马5年4夺欧冠,靠的便是整体更平衡、反击锐利致命,巴萨同期只有1次欧冠加冕。拉涅利上演莱斯特神话英超封王,靠的更是赤裸裸的稳守快反战术。传控流宗师瓜迪奥拉,最近7年则从未率队杀入过欧冠决赛。俱乐部战事风格演变也延续到洲际大赛舞台,2016年欧洲杯葡萄牙封王,靠的也是稳固防守与高效率反击,葡萄牙3场小组赛一场没赢,淘汰赛则铁了心回收阵线主打反击,结果一路过关,决赛中一脚外围冷箭锁定冠军。
本届世界杯同样如此,传控打法坚定的捍卫者德国队主教练勒夫成为小组赛最大冷门的牺牲品,桑保利的阿根廷也是坚持压迫打法与控球为王的理念,结果被法国队姆巴佩的速度将防线冲得雪崩。
说到姆巴佩,就不得不提法国队的人才储备和战术选择。尽管法国队云集了一系列中场控球高手,但主教练德尚的战术指导思想却是“防守反击”,当然,他在传统的防反基础上增加了“侵略、逼抢、高效、快速”等概念,但其本质依然是“保守、功利、放弃主动控球权”。在半决赛输给了法国队之后,比利时将士对于法国队的打法嗤之以鼻,但现实情况却是,法国队进入了决赛——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法国队将成为众多球队学习、效仿的“模板”,今后世界足坛的战术或许将因为俄罗斯世界杯主流战术的演变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从具体的球队来说,有高潮也有低谷,而从足球的发展而言,战术指导思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螺旋式上升的“大势所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李志刚 7月14日发自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