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admin 2016-11-23 01:08:12 导读

导读 : 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11月19日,由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一财经联合举办的“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在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背景下举办的高级别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主题为“世界经济与中国2017:在不确定中把握趋势”。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高校及科研单位、智库、金融同业、媒体等300余位嘉宾参会。中国银行(601988)董事长田国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出席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田国立董事长发表题为“绿色金融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的演讲。他指出,绿色金融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理想追求。金融机构具有重大的资源配置权,金融机构的价值追求将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未来的巨大力量。绿色金融的兴起,契合了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意义重大。为迎接绿色金融新时代的到来,金融机构需要在机构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中嵌入绿色金融理念;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田国立董事长提出,绿色金融是一篇大文章,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现实的利益,希望我们既带着理想、也带着投资者的远见参与到绿色金融的事业中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探讨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些新进展。他强调,全球金融协调更重要的是推动制度改革,推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博士指出,在全球低均衡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市场大的波动将成为常态,这给各国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出了重大挑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研究员就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国杠杆率在上升,但是离债务危机还很远。

《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度优秀论文颁奖环节气氛热烈,田国立董事长为十位优秀论文获奖作者颁奖。他指出,中国银行有做研究的传统,作为一个大行有责任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银行也有这样的实力,让社会的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银行的研究,同时要把研究人才共同的汇聚到研究平台上,让大家为社会,不光是为中国,乃至于为世界金融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首席经济学家展望2017”环节,十位来自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就2017年宏观经济走势、人民币汇率变化、流动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观点碰撞。

下午来自于国内知名高校、智库、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以及中银香港等20余位经济学家就“人民币国际化与离岸市场发展”、“金融创新及银行业发展”以及“负利率与全球货币政策”等三个国际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本次论坛作为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为各界专家研究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把握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各国货币政策走向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的演讲全文:绿色金融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2016年11月19日北京)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最近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特别是特朗普的上台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我觉得有一个确定性就是追求绿色世界,多一些山清水秀,少一些雾霾。今天是一个雾霾天,正好和我要讲的绿色金融主题相关。绿色金融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理想追求。金融机构具有重大的资源配置权,金融机构的价值追求将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未来的巨大力量。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绿色金融与金融机构的责任与追求。

首先,绿色金融的兴起,契合了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意义重大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硕果累累,但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的苦果。美国汤姆斯河的“癌症村”、伦敦的“雾都劫难”、日本的“水俣病”等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1962年,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反思,唤醒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

50多年来,人类不断反思自身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拥护和认可。

中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也行不通,为此,不管是政治家还是金融工作者都必须拿出勇气和力量,投身到绿色发展中去,这是唯一能够挽救地球并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的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绿色金融旨在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绿色金融的兴起,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二,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必将改变世界

近年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行动,各国纷纷出台了绿色发展的愿景目标和实施路线图。要将这些愿景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绿色金融将发挥三大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源头活水”。目前,全球金融资产中绿色金融占比仅10%,资金问题是制约绿色发展的主要瓶颈。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仅实现“2050年全球温度增加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就需增加36万亿美元的投资。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绿色转型的资金“饥渴症”,拓展人类社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绿洲”。

二是创造新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通过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绿色金融可以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和环保产业。我们估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绿色产业及污染防治年均投资至少达2万亿元人民币,将有力地促进绿色GDP的增长。

三是改变金融价值理念,推进“负责任”的金融发展。金融机构要保持适当盈利,这是对股东负责的要求。大型国有银行也要给股东一个交代,但首先要担当好社会责任。绿色金融代表着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商机无限,就算一开始不赚钱,也应该要推进。除了大型国有银行外,中小银行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上已经行动起来了。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大银行,需要用世界性的共同语言去改变世界,同时用行动去说话。

第三,发展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在全球绿色发展潮流的带动下,我国从政府到企业层面都在积极行动,绿色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头羊”。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各项贷款的9%。2016年前8个月,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接近1100亿元人民币,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5%,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此外,各类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绿色保险等产品正在快速兴起。金融机构及早布局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新的机遇。

以中国银行为例,2015年7月,中国银行协助新疆金风科技(002202)公司完成3亿美元境外债券发行,成为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两周前,中国银行以伦敦分行为主体,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色资产担保债券”,这是全球首单兼具“双重绿色属性”的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金融开辟了我行业务发展的新领域。

为迎接绿色金融新时代的到来,金融机构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机构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中嵌入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要加快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规划好绿色金融重点发展领域。要建立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将绿色金融作为长期战略来抓,持续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的资金支持,有序压缩、停止不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评估相关项目时,除了看经济效益外,还要关注能够去污多少、降耗多少,降低碳排放量多少等,与政府、企业一起形成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和文化氛围。

二是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目前,绿色信贷已成为绿色金融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在不断完善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创新丰富绿色信贷工具、扩大绿色信贷服务范围的同时,还要探索满足不同融资条件需求的非信贷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发展绿色国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同时,要推进金融跨界合作,积极探索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碳金融等新兴产品,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基金及PPP项目,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这方面,金融机构要肯坐冷板凳、下大工夫,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产品来。

三是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全球绿色金融呈跨越式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更要有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好全球金融市场资源。中国银行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充分感受到绿色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活力。例如2016年7月,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协助新开发银行成功发行3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金砖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产业项目。这是中国银行首次和国际开发机构合作,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吸引了境内外多元化的投资者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3.1倍。

可见,绿色金融可以成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主题。目前,全球绿色金融推广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如能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则的形成和制定,无疑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各位嘉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金融是一篇大文章,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现实的利益,希望我们既带着理想、也带着投资者的远见去参与到绿色金融的事业中去。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周末全球重要的财经新闻一览:耶伦警示过晚加息风险
下一篇:宜信财富投米RA受邀出席财经年会 畅谈“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科技应用”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