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由于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罕见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每一种孤儿药的背后都牵动着那些痛苦家庭的神经。
戚英和我都是在2013年认识老孟的。那一年,年近60岁的他第一次打进本报热线,用低沉地声音诉说了女儿小丁(化名)患罕见病艰难求医的过程(详见本报2013年7月23日B04版,《闺女,等我们都老了,你怎么办?》)。“等我们老了,她怎么办?”“等你们老了,你们怎么办?”,父女间的对话,戳痛人心。那一年,戚英作为杭州市卫计委挂职干部,第一次走进老孟家,从此一个牵挂落在她心头。
5年来,老孟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系,话题也一直没变:“孤儿药”,买药难,用药贵。这种牵挂也成了一种习惯。前一阵我正在想不知道他和小丁怎么样了,电话就来了。老孟很激动,“终于在杭州买到药了,还入了医保。同时,还恳请你,帮我感谢一下戚书记。”
“孤儿药”终于在杭州落地,小丁还是第一例用医保买到该药的患者!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
两种救命药都退出内地市场
2006年,刚大学毕业的小丁突然手不能动了,之后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
所谓“多发”是指病灶多发,患者的视神经、大脑白质内、小脑、脑干、脊髓等均可出现病灶;“硬化”是指颅内病变部位出现脱髓鞘性胶质硬化斑。神经脱髓鞘就像电线脱掉了胶皮,裸露的铜丝不能正常导电,病变的神经也会发生传导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手不能动,走路摇晃,视力模糊,小便失禁等症状,甚至瘫痪在床。
确诊后,小丁开始用利比注射液(一种干扰素)治疗。“750元一针,隔天注射一次。”老孟说,这种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不入医保,而且还很难买到。在2013年专利到期后,“利比”退出中国市场。同年7月,主治医生给小丁推荐了另一种药倍泰龙,850元一针,也不入医保。
因为药费昂贵,厂家采用与中国慈善总会合作的方式,向患者赠药,以降低购药成本。根据中国慈善总会倍泰龙患者援助项目信息,自费患者如连续用药3个月取得明显效果且没有新的疾病进展,提交低收入证明等材料就可以申请9个月的药品援助。自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倍泰龙项目累计援助患者933人,小丁便是其中一员。
但是,2016年倍泰龙也退出了中国内地市场,小丁再次陷入“无药可用”的窘境。
从境外代购每月自费1.3万元
老孟翻开一个小本子,从2006年至今的每次配药、住院资料,他都收集着,每年整理成一本,叠起来,有厚厚的一叠。他指着上面的红叉叉,“从2016年10月2日起到2017年2月28日,买不到针,断了5个月,她就发病了。你看,红叉叉就是没有注射,划掉了。”
以前,他还能扶着小丁在小区里走走。停药后,小丁不太下楼了,“视力只剩1/4了,其他都是盲区,在房间里走走,都要撞到门框上。”老孟说,断药期间女儿病情加速发展,走路已经不稳了。更令人揪心的问题在心理,小丁已经有比较严重的自杀倾向。
一本健康类杂志上刊登了有关抑郁症人群自杀的14个“迹象”,老孟对照女儿的表现逐一画圈,居然有13项符合。有时半夜睡不着,小丁会摸索到老孟床边,说说心里话,“爸爸,做人真没意思。”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老孟都很难过,“孩子,爸爸妈妈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坚持,你也要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
2017年2月19日至3月2日,小丁因疾病复发住院。出院后,老孟到处打听有没有人去中国香港或者国外,帮忙代购倍泰龙。后来,终于找到一家深圳的“中间商”,每支药约850元,一盒15支,隔天注射一次。加上代购费,一个月要1.3万元左右,全自费。
对于退休工资只有3000多元的老孟来讲,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入医保后自付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
老孟不太喜欢麻烦别人。这么多年来,也就是在利比、倍泰龙退市时,才给戚英和我主动来电,希望能帮忙打听购买。
戚英是杭州市卫计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3年,她作为市委组织部选派的“双向”挂职干部,到湖墅街道任副书记,并认识了老孟一家。
“小姑娘很爱看书,看到她有一颗不甘的心,以及父母的努力和坚持,我感触很深。”她鼓励老孟,医疗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只要能把病情稳住,就有希望。听说小丁买不到药,戚英心里也替她发愁。她马上拜托负责药品招标和医保的同事们,如果杭州或国内其他地方有药,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
今年3月27日,负责药品招标的同事告诉戚英,倍泰龙已经进入杭州了,她马上联系了老孟。28日,老孟准备好所有病理资料,到药店购买。
但事情并没他想得那么顺利,虽然药已到店,但医保程序还在走。心急如焚的老孟又拨通戚英的电话。获知情况后,戚英做起“桥梁”,牵线药店和医保部门,协调好医保报销问题。
下午5点,老孟拿到了药,比从香港代购要便宜,只要590元/支,医保报销约85%,自付1275.8元。“自己掏的钱是之前的十分之一,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他激动地说,女儿是杭州第一例用医保买到倍泰龙的患者。
此刻,戚英的心情和老孟一样,“终于可以放心了”。
阳光慢慢照进特殊病患人群心里
据调查,我国已发现的罕见病约有5781种,已有超过1600万的患者,每年新出生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
在治疗方面,罕见病存在科研投入少、诊断率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等现状,且药物往往不在医保体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患者,面临“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窘境。
自2016年1月1日起,浙江将戈谢病、渐冻症、苯丙酮尿症列入罕见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2017年7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发布36种医保药品谈判结果。两种针对“罕见病”的药品终于进入医保目录,其中包括倍泰龙。
“一些特殊药品,我们主要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政策执行。”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生育保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大病保险不断扩面,今年1月1日起,我省将阿达木单抗等28种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大大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大病保险和医疗困难救助等,是杭州医疗保障的两大“利器”。新修订《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发生的大额医疗费,大病保险基金承担的比例为90%”“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发生的大额医疗费,大病保险基金承担的比例为70%”“《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证》《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或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持有者,其住院医疗费和规定病种门诊医疗费救助比例不低于7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阳光在慢慢照进特殊病患人群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