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好似“冬天里的一把火”,给幸福产业消费政策提质扩容带来阵阵暖意。这其中,点多面广的体育消费,尤其值得一瞥。
今后一个时期,给体育消费添把火,应着重处理好如下几组关系:
一是“冷与热”。
对体育这个特定领域而言,消费提质扩容,须以项目带动和产业发展为基础。不过,冷热不均、走势分化的现象近期似乎有所加剧。
足球方面,男子国家队成绩“几成心痛”,中超赛场却分外火爆。球迷热捧联赛,衍生商品热销,赞助商出手阔绰。然而,火热之下也潜藏着虚火:引入大牌外援时一掷千金有没有考虑副作用?买进青年本土才俊明知当了冤大头为何还要咬碎后槽牙?为什么宁可高负债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与其他球会一较高下?房地产商扎堆入主各俱乐部会否因楼市调控而引致“系统性风险”?
经济运行最忌大起大落,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也概莫能外。前些年国内联赛“门可罗雀”的场景还清晰如昨,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消费带动力极强,切不可因为眼前的虚火,而打乱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脚步。
与男足的火热相映成趣的,是女排的“高冷”——言其高,是指新科奥运冠军中国女排已经站上“世界之巅”;言其冷,是指女排联赛依然如故,“买票进场的、观看直播的,还是那群陪伴多年的球迷,联赛似乎没有如愿引爆粉丝经济”。
从国家队“大梁”到俱乐部“大咖”,女排姑娘们为何没有带动联赛“大热”?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独特规律,使得上述过程不可能做到“由A到B”那样简单。项目不同,“吸睛”和“吸金”程度也千差万别,这是各国体育界的普遍烦恼。但排球的项目推广、联赛发展和市场开拓,也并非没有作为空间。在国外,一支国家队撬动一方大市场的先进经验俯拾皆是,关键看我们怎么学习嫁接。
二是“大与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时,表面上看起来是体育消费的问题,实际上是综合配套能力不足而将消费“紧紧捂在身下”。
9月初,国足坐镇东北某特大型城市,迎战世界杯12强赛对手。成绩暂且不论,单是赛后广大球迷集体吐槽赛事组织和城市保障,就很值得品味。入场通道开放少得可怜,买杯饮料好像行军打仗,无线网络信号气若游丝,地铁不顾赛事仍然照常下班……媒体人直呼罕见,众球迷叫苦不迭。
体育产业再大,置于全局中也算“小微”——预计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但其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预计仍不会超过1%;体育消费再小,事关你我他的切身感受时也是“大事”,不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只会寒了人心,冷了赛事,误了前程。
三是“新与旧”。
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有些领域,可以划归传统,既需要科学掌控冷热,也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有些领域,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露头的新生力量,迫切需要呵护与扶持。“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作为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体育领域同样管用且大有可为。
我们注意到,在《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中,对“新与旧”的关系着墨颇多——“盘活存量资源,运用商业运营模式推动体育场馆多层次开放利用”“制定实施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专项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老树最贵发新芽,小荷最盼露尖角。体育消费的新旧交响曲,在这个冬天里才刚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