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评论:不再流浪,把根留住

admin 2016-05-17 14:05:05 导读

导读 : (中国足球)评论:不再流浪,把根留住---新华社记者岳东兴 公兵 历经职业化20多年的中国职业足球,终于对俱乐部频繁异地转让的“伪职业化”现象,永远关上了...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体育专电 评论:不再流浪,把根留住

  新华社记者岳东兴 公兵

  历经职业化20多年的中国职业足球,终于对俱乐部频繁异地转让的“伪职业化”现象,永远关上了大门。以此为契机,中国俱乐部未来的建设模式,更应从粗放的“企业化”投资人至上观念中走出,而是要以城市、以社区为依托,以青训“造血”为传承动力,这样才能逐步扎下根来,获得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才能找到俱乐部真正的“灵魂”所在。

  自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俱乐部更名、转让的事情频繁发生。不断的迁徙和转让,不仅让球迷无所适从,也使得中国足球处于动荡之中。对此,中国足协首次出台硬性规定,以今年1月10日为节点,此后将不会批准俱乐部跨注册协会的异地转让。

  新规一出,一轮持续40多天、涉及26家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的“转让风潮”随之上演。这其中,不乏一些看准国家政策利好、热心投资足球的企业,如愿接手到了俱乐部。但也有一些新东家的公司,营业时间不足3年,违反了产权转让的硬性规定。就在是否会“开绿灯”的怀疑目光中,中国足协这次坚守住规则和底线,对“递条子”、“打招呼”等潜规则,不予理睬,并坚决叫停了可能会影响俱乐部生存的不合规转让。有网友评论,“足协终于做了该做的事”。至此,在10日的“窗口”关闭后,中国职业足球版图尘埃落定。

  诚然,俱乐部转让现象,每个赛季结束后都有,这是因为中国职业联赛还未真正达到职业化,中小俱乐部生存依然困难。但是,如果不仅转让、还要频繁的异地迁移,就会让一家俱乐部的“内核”消失殆尽,俱乐部甚至已经名存实亡。有业内人士称,现在有的投资人,就把俱乐部当做价值符号的“躯壳”,比如,一家中乙俱乐部值1000万,一家中甲则为大几千万到近一亿,如果能在广告效应或是资本运营中赚回收益,他们就敢于接盘,而并没有真心搞足球的打算。这样,可能会跟随投资人去异地奔波的俱乐部,难免沦为投资平台,这样的球队,也更像是一支金钱买来的“雇佣军”,没有球迷群体,没有俱乐部文化,没有依托,这样的“伪俱乐部”,不可能存在下去。

  未来,如球迷呼吁,我们更希望在电视画面中,听到和看到,一个个代表了城市、球迷文化的名称,而不是永远抹不去的“企业化”广告现象。在依托上,我们也更希望看到,俱乐部能有自己固定的家,就像切尔西的“蓝桥”、皇马的伯纳乌、曼联的“梦剧场”,它们虽然现在看来高不可及,但无不是经过传承近百年的建设后,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每一寸草皮、每一个座椅才都会用心建设,才能带给球队和球迷“零距离”的凝聚感。在文化和青训“造血”上,俱乐部更应扎根社区、城市,与当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孩子们互动,成为他们的健康榜样,吸引家长的目光,为青训打好基础。可贵的是,中国足球新“劳动法”中,已经将青训补偿翻倍,这也为中小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历史性的终结异地转让后,足改方案中提出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得以迈出实质一步。接下来,足协官员表示,“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也将提升日程。就在不久前,中国女足主帅布鲁诺曾说,“要一步一步走,如果把过程忘掉了,将是最糟糕的前进方法”。而这句话,对于现阶段有些“虚火”的中国职业联赛来看,同样贴切。(完)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体坛论语:克公去世引哀悼 高洪波叹中国足球命苦
下一篇:中英足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携手支持中国足球发展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