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上周末,《银河补习班》在北上广深之外的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点映。
点映首日即7月13号,电影就获得了单日票房第四的成绩,超越《素人特工》、《命运之夜——天之杯Ⅱ:迷失之蝶》等刚刚上映的新片。周日,《银河补习班》继续在二、三、四线城市开展点映,在排片占比仍维持在6%左右的情况下,单日票房环比上升73.32%,上座率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累计报收票房近4000万。
票房飙升伴随着口碑的扩散,点映期间,观众们纷纷泪洒观影现场,在各大社交媒体留言“很好哭”“走心”“被打动了”等正面评价。
《银河补习班》也一度被看作是今年的《我不是药神》,有望凭借高口碑加持,再次创造票房神话。
接下来连续三天,《银河补习班》“解禁”北上广深,在全国黄金时间段点映2万余场,最终收获超过9500万的点映票房。
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点映,《银河补习班》豆瓣评分在影片正式公映日(7月18号)前出炉,目前为6.4分。这个分数与猫眼9.4、淘票票9.1,有不小的差距。
点映策略参考《前任3》?
上映前开启点映,虽有这样的成功案例,但稍有不慎,也可能变成《万万没想到》《西游记之女儿国》——还没公映就成了公认的“烂片”,被点映“点”死了。
通常情况下,质量不够硬的片子是不敢点映的。去年,正是对影片品质的足够把握,相信点映带来的基本是正面口碑,《我不是药神》提前一周点映。在口碑的推动下,点映规模不断扩大,排片量超过10%,最后提档一天公映。
《银河补习班》开展如此大规模点映,也从侧面印证了片方对影片质量的信心。
作为俞白眉和邓超合作的第三部电影,两人不再延续《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中的恶搞套路,“讨巧”地将当下更具话题性和好感度的科幻题材、现实题材结合起来,早早地就露出了“爆款相”。从《银河补习班》定档暑期档开始,影片就被寄予厚望。
点映场的高上座率与正面评价较多的先期口碑,让《银河补习班》离“今年的《我不是药神》”似乎更近了一些。
《银河补习班》首轮点映城市范围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外全国范围。
先在二、三、四线城市点映,再进入一线城市,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策略与北上广深观众观影口味更加严苛有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两天的时间足够让正面的先期口碑扩散出去,进而促进影片的排片和上座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银河补习班》在豆瓣开分前,其他各大社交媒体上“哭声一片”,呈现出一种“口碑炸裂”的错觉。似乎观众普遍认为邓超拍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边倒地给出了好评。
淘票票、猫眼评分过9,豆瓣及格线徘徊,三、四线城市观众更活跃,一拨观众哭一拨观众骂,这个组合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还得回到那部发掘三、四线城市巨大票仓的《前任3》。
《银河补习班》的口碑发酵方式与《前任3》类似,主打情感牌,由下而上进行扩散。
紧锣密鼓的映前路演也是从二、三、四线城市展开的。6月20日起,《银河补习班》“爸爸教我的事”全国路演启动。
首日,导演邓超、俞白眉兵分两路,邓超带着“小马飞”冯泽昂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南昌,俞白眉则带着王西、梁超、魏尊来到湖南长沙。
南昌路演现场
这次全国路演涵盖了南昌、长沙、南京、武汉等40个城市,观众普遍反映“非常感动”,这样的口碑一旦扩散成功,豆瓣评分对《银河补习班》票房也许影响不大。
参考今年4月份的“黑马”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部去年年底在台湾上映的电影在登陆大陆院线前豆瓣评分仅为6.3分,上映后一度跌至4.8分。最终,这样一部被批“狗血”的小成本爱情片却获得了9.53亿的票房。
从《银河补习班》点映最后一天(7月17日)22.6%的高上座率也可以看出,豆瓣低分并没有削弱观众的观影热情。
点映成风,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上周末,定档7月26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1000场限量超前点映。
影片收获“国漫之光”“燃爆”“开启封神宇宙”“好于《大圣归来》”等正面评价,从目前影片积累的口碑来看,首轮点映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热度。
片方“趁热打铁”,开启了第二轮点映:首先在包括一线与众多二线城市的A类、B类城市展开,然后拓展至全国范围。
一、二线城市观众对动画电影有着更多的包容度与接受度,当年凭借全民“自来水”逆袭成为票房黑马的《大圣归来》口碑发酵途径就是由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在正式上映前,《大圣归来》片方选择专门从事动画、美术、音乐专业的近百名艺术院校师生、42个亲子家庭分别举办了两场点映活动。
业内人士的肯定形成了《大圣归来》的首批口碑,亲子家庭中来自家长的好评让片方找到了“定位为合家欢、全年龄段动画电影”的突破口,两场点映过后,通过对口碑、观影人群、上座率的动态分析,片方逐渐放大点映规模。
一方面通过点映扩散口碑、增加热度,一方面通过点映调整营销策略,《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在复刻《大圣归来》的点映思路。
比如片方本来主打当下年轻人的市场,通过点映获得的反馈,电影中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李靖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父爱等引起了观众的共鸣,片方也开始注重“家长”这一潜在的观影群体。
7月17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一线与众多二线城市的A类、B类城市率先展开点映,上座率达到12.2%,表现良好。从不被看好,到现在被寄予“超越《大圣归来》”的厚望,点映功不可没。
也是在上周末,为了测试市场反应、释放优质口碑,导盲犬题材的电影《小Q》选择在25个一、二线城市进行了小规模点映,这些城市“铲屎官”较多,更容易感同身受。
接下来,《灰猴》《赛尔号大电影》《小Q》都将在全国影院进行点映。
对于片方来说,点映体现了片方的自信,有助于制定宣发策略;对于观众来说,点映的口碑会影响他们的观影选择,提前过滤掉烂片;对于市场来说,当敢于、愿意点映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时,国产电影质量将会迎来大幅提升,因为烂片是远远不愿意点映的。
今年各大片方根据影片特点,在规模、形式、区域等方面下足功夫,制定了更有针对性的点映策略。需要强调的是,“点映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影片公映后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还是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