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admin 2016-11-15 02:48:39 导读

导读 : 新区对外公路系统规划图 新区绿道体系规划图 新区对外铁路系统规划图 新区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新区道路体系规划图 引言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新区对外公路系统规划图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新区绿道体系规划图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新区对外铁路系统规划图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新区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新区道路体系规划图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舟山网·大海网: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引言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一个区域内,交通系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之间的重要纽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交通建设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和服务需求的影响较大,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加大交通投资力度,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将产生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合理的规划交通系统对长春新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国家级新区,总体规划在整个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交通规划则是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可以说,交通系统是新区发展硬“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基础设施的“核”。

  如何实现高效畅达的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带动新区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是新区交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展读新区总体规划,我们欣然看到,一整套基于世界城市交通建设先进理念的交通规划,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已跃然纸上,其科学性和对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伴随新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逐步显现。

  总体规划内容(六)

  高效畅达的交通系统是助推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先导条件。新区对外交通发展将依托总体规划确立的“两港、两枢纽”布局,承接构建联通国际的战略性枢纽和通道这一发展思路,加快区域对外联通,完善和优化航空、铁路、公路系统布局,助力长春打造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新区内部交通发展将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区域空间有序拓展,促进区域功能有机组织,将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区。

  对外交通系统发展,将于2030年前适时启动龙嘉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建设,满足航空客货运发展需求,以航空港为窗口,集成对外、对内各种交通方式,将龙嘉国际机场打造成为集东北亚区域航空物流中心、区域换乘中心为一体的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铁路系统,未来长春新区将形成由哈大客运专线、长吉珲城际铁路、长哈城际铁路、京哈铁路、长图铁路、长图-长白联络线、长春铁路货运西环线、长春-长白山旅游铁路等线路组成的铁路系统,依托铁路综合货场以及铁路网络打造长春国际内陆港;公路系统,统筹新区内各层次公路交通联系,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对接,保证新区内外部交通衔接转换顺畅,规划布局“五横五纵”的新区内部干线公路网。

  新区内部交通布局,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骨架的新区公交网络,未来新区内将形成由7条线路构筑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目标线网总长度为160公里;建立与对外公路交通体系紧密衔接,通畅、便捷的区域一体化道路网络,远期新区内道路总长将超过1300公里;绿道网络,以绿色为脉,串联整合生态资源,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绿道网格局,新区内共设置了四条一级主廊道、两条二级廊道,绿道网络骨架线路长度约400公里;公共停车场,至远期,新区可提供约18000个停车泊位。

  规划解读

  如果说把城市比作心脏,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就是城市的血脉,它为城市供应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城市得以流通。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是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长春新区将以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坚持基础先行,强化新区交通发展支撑,牢筑新区发展硬“底盘”,为新区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一流、人民满意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高效的交通体系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春新区对外开启多种运输方式,完善通道建设,优化航空、铁路、公路布局,加快区域对外联通,优化区域内外道路一体化衔接,通过强化两港、两枢纽(东北亚国际航空港及国际航空枢纽、东北亚国际内陆港及国际陆路货运枢纽)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推动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目前,龙嘉国际机场的T2航站楼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近期(2020年)航空客运发展需求,根据航空客货运发展预测,应于2030年前适时启动机场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建设,以满足远期区域航空发展需求。此外,龙嘉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未来在机场这一节点将有机结合航空、高速公路客运、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常规公交等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形成内外部交通有机衔接、高度集成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极大的促进区域对外社会经济活力。

  铁路系统,依托远景长春铁路枢纽“客进货出、分线运营”的总体布局,新区近期将启动长图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以整体提升东西向铁路运输能力;在规划期内建设长春铁路货运西环线,推动长春北编组站外迁至米沙子,并通过联络线与长图铁路、长白铁路相连,预留远景长吉图铁路货运专线通道。依托铁路综合货场和长图铁路升级改造、铁路货运西环线等工程,建设长春国际陆港,将长春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物流枢纽中心。

  公路系统,结合新区发展建设需求,快速推进“五横五纵”的干线公路网建设。其中“五横”包括米沙子-九台-舒兰、米沙子-九台、S101省道(长春至吉林段)、兴隆山-卡伦-空港-西营城-桦皮厂、G12珲乌高速公路(长春至吉林段)等五条公路,“五纵”包括G1京哈高速公路(兴隆山至米沙子段)、G102国道(米沙子镇至奋进乡段)、山水大道、龙双公路和S001长春经济圈(九台至万昌段)。作为未来东西向国际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珲乌高速公路近期将实施双向六车道改造工程,远期可根据新区发展需求扩建为双向八车道或增设专用货运通道。结合铁路综合货场、航空港和远期预留的米沙子编组站,建设铁路综合货场、空港、海港三处公路综合货运场站。

  道路系统,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和长德经济开发区通过北远达大街、长德快一街、长德快二街、长德快一路、兴福大路、兴北大路等快速路与中心城区和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路体系衔接,保证两大片区与长春市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空港经济开发区的道路网自成体系,并通过公路系统和机场快速路、长吉北线、龙双公路和空港中街等城市快速路与长春市中心城区“一环三横四纵”快速路体系衔接,形成有机整体。

  至2030年,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与长德经济开发区内道路总长度为742.4公里,道路网密度约为4.58公里/平方公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道路总长度为183.9公里,道路网密度约为3.84公里/平方公里;空港经济开发区道路总长度为387.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5.36公里/平方公里。

  为承担新区内外部货物运输职能,构建由兴福大路、北远达大街、龙双公路等快速路形成的货运通道骨架,并辅以由快一街、甲三街、甲四路、隆北路、甲六路、中科大街、空港中街等干路形成的二级货运通道系统。

  打造绿色的交通网络

  绿色交通发展实施策略,新区内部交通系统建设,将在交通发展战略指引下,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形成能够支持城市空间发展的骨干交通走廊体系,发挥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先导作用;远期随着新区发展逐渐成熟,交通系统将着力于打造由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和常规公交体系合理匹配、高度发达的城市客运交通承载主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合理分工,通过在新区核心区域对小汽车交通实施严格的需求管理确保实现新区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公交系统建设,将参照长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要求,力争在2030年,新区内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发展集中区的公共交通方式承担的出行量占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40%-45%,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占30%-35%,公交车保有量不低于16标台/万人。

  建设由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构筑的新区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利用新区内普速铁路的富余运输能力,开行市郊铁路,参与新区客运交通。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主要用于解决新区内部以及新区对外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新区内城际铁路长35公里,有高铁车站两处(龙嘉机场站和九台南站),市郊铁路67公里,普通铁路车站4处。

  依托于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快速轨道交通主要解决新区各发展集中区与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客运连接。未来新区内将形成由7条线路构筑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线网总长160公里,其中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通过5号线、7号线及其延伸线与长春市中心城区进行衔接;空港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可以利用长吉城际铁路进行快速客运交通联系,近期启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空港线建设,至2020年前后空港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将形成另外一条快速客运交通联系通道。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主要承担新区内各集中建设片区内部的客运交通转换,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规模为90公里。

  依托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新区常规公交线网,通过协调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网络运能需求,实现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在新区边缘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设置公共停车场和出租车停靠站,鼓励私家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新区核心区块;在适宜的轨道站点周边实施“B+R”规划布局,形成支持轨道发展的自行车道路网格局。

  绿道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登山道、滨水道、公园步道以及区域内两侧基础资源条件较好的公路等,串联区域内主要山体、林地、河流、湖泊、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园、城市公园、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物、博物馆、特色城乡居民活力点等人文节点,使分散碎化的生态斑块和资源相互联接。

  建设完善的内部交通设施

  枢纽建设,依据新区用地空间发展规划并结合公交网络布局,新区共布局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四处,分别为龙嘉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长东北综合交通枢纽、长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和九台南大型交通枢纽。

  公共停车场建设,坚持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理念,实现以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公共停车泊位为补充的规划思路,发挥其对交通模式的引导作用;对于新区中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体育场等用地适当布局公共停车场,在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和组团边缘等区域,集中布局公共停车场,以引导居民在进入新区核心区前将小汽车出行方式转换公共交通或步行与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除了规划布局的18000个停车泊位外,供需间存在的缺口,将由新区内部配建停车和路内公共停车部分予以调剂,以满足未来新区远景公共停车发展需求。

  强化智能的交通系统管理

  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技术含量,规范交通秩序,提高城市整体交通运行效率。建设路网系统监控平台,实时展示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态,发布交通运行信息。交通管理系统将持续加大对于车辆、行人以及停车等交通行为的管理力度,保证交通系统有序安全运行。加大对于车辆、行人以及停车等交通行为的管理力度,保证交通系统有序安全运行。适时执行交通需求管理,根据道路网条件和集中建设区发展环境,对各类机动车交通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从宏观上借助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调整交通组成结构,以经济合理地使用道路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

  长春新区交通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例如:空港经济开发区在用地开发中严格控制街区规模尺寸,适度开发,打造欧式简朴的街区道路,结合精细化、人性化的交通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城道路交通系统。绿色交通单元的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全覆盖的末端公交网络和慢行网络,为城市未来发展“0”碳出行提供可能性。在道路系统设计方面,按照“绿色交通”理念,压缩城市道路机动车路幅,城市次干路由双向6车道变为双向4车道,保证行人过街更为便捷;设置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车路权,提倡公交优先;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保障自行车独立路权,减少同机动车和行人的交织;在布设道路设施的同时,可利用该分隔带作为公共交通站台、自行车停车设施、机动车港湾式路侧停车位;结合商业街区,高标准建设人行道。

  空港经济开发区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基础上,应同时倡导以人为本(POD)的发展模式,保证行人的绝对优先。在区域道路网络规划中,各等级道路高规格地配建步行、自行车道路,保证居民步行、自行车的交通需求。

  城市文明

  呼唤绿色交通

  本报评论员

  城市从诞生发展之日起,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交通系统是带动产业、物流、经济的重要纽带,对长春新区而言,一个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将成为支撑长春新区发展的重要成果。

  交通动脉将有力带动区域发展。2016年7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二次全委会议上指出,城市交通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是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就是要合理发展和利用铁路、公路和航空等立体多样、多式联运的交通形式,形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方便快捷、管理有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要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引领,真正用“大交通”理念指导交通建设。这一要求为长春新区交通建设指明了方向。

  长春新区正是需要以“大交通”理念指导交通建设。必须立足新区的自身基础与优势,着眼未来新区发展,加快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瞄准世界先进城市,建设“五横五纵”的新区内部干线公路网,预留远景长吉图铁路货运专线通道,合理布局铁路综合货场、空港、海港等公路综合货运场站。

  用“大交通”理念指导新区交通建设,必须着眼“区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国际大开放”的交通格局,在新区未来交通系统中,建成畅达周边、覆盖全区的多层次公路网网络,建立“客进货出、分线运营”的铁路系统布局,优化以公共交通为骨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补充的绿色道路体系。这个交通体系中,要既能满足生产,又能服务群众,这样,未来长春新区的交通体系将真正实现“高效”、“畅达”、“绿色”和“便捷”。

  用“大交通”理念指导新区交通建设,必须咬定“绿色”、“开放”不放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然要创新,就要有长远考量。从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规划好新区的交通系统,使规划既能承载短期内交通发展水平,又能为未来的区域交通的承载力预留空间。

  用“大交通”理念指导新区交通建设,还必须抓好规划与落地建设的对接。既要建设智慧交通,又要满足适应“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既要建设信息化交通,又要开启“绿色”交通模式……任务不可谓不重,时间不可谓不紧迫,然而长春新区已经做好准备。我们坚信,长春新区将全力建成服务一流、人民满意的综合交通体系,把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绿色交通发展的“示范区”。

  专家观点

  杨 涛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目前,我们的城市正处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城市规模和形态仍处于急剧变化中,交通需求总量快速增长,需求层次变化多样,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框架却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形成和稳定。

  城市交通根本目的是完成人和物的移动运送,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运送。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本”。交通供应与服务必须体现公平性,为城乡居民、投资者、外来宾客等全体交通使用者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商务交流和休闲娱乐等必需和满意的交通服务,充分保障大众出行、行动不便者和低收入阶层出行的经济性、便利性,保障非出行者的合法权益,充分保护文化、生态和环境。

  新区交通发展必须倡导和推行公交优先和“绿色交通”。尽管应该尽可能让普通大众享受小汽车交通带来的便利、舒适和机会,但是由于小汽车交通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土地和空间高占用性、能源高消耗性、污染高排放性等),需要采取必要的引导、调控和管制。新区政府的首要职责和任务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出行者提供可选择的高效、经济、舒适、可靠的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方式;实施TOD模式开发,做好城市交通出行、办公、文化休闲等需求的高度结合;同时,要为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的通行条件,积极推行机动车辆的绿色能源、替代能源。

  郭继孚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长春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从长远发展布局到近期建设计划都做得很深入,各个层次考虑得非常全面、系统。

  关于对外交通,公路、铁路交通系统较好的承接了国家、省域层面的交通规划,结合新区特殊背景下发展需求给予优化完善,例如铁路综合货场建设将有利于快速推进东北亚区域陆港形成,远期对于铁路货运西环线和米沙子编组站的布局,盘活了长春作为中欧陆路运输通道关键节点,从微观层面上保障了未来发展中新区作为东北亚区域枢纽这一功能。为确保发展设想转变为现实,地方应该在规划成果获得审批后,通过与吉林省政府的沟通,积极与铁路总公司、交通运输部、沈阳铁路局和吉林省交通运输厅行业主管、建设部门协调并获得发展支持,确保新区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得以落实,从而有力承接新区的物流与交通战略发展定位。

  此外,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态势下,城市的财力不断增强,投入也在加大,城市内部交通发展面临愈来愈大的发展压力,其实际上就是需求远超前于交通基础供给,这种状况很难单靠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未来新区内部交通发展必须确保采取综合性的发展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指挥决策和协调机构,近远兼顾、软硬兼施,切实推动新区交通建设,才能有望建立起规划战略提出的系统、完善的新区综合交通系统。

  朱卫国

  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长春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有效地支持了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从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两个方面对新区交通的未来进行兼容性设计,结果单一,目标清晰。

  对于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客观地遵循了长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既定布局,同时结合新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对新区内的快速轨道网络进行了合理的完善、补充,并且能够考虑空间发展的弹性,做好接口控制,基本上保障了新区未来对于大运量交通发展的需求。为确保城市功能高度集成,在实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提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实施TOD模式开发,做好城市交通出行、商业、办公等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利用捷运交通提升城市出行效率,促进城市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动交流。

  对标高位

  新加坡:新城镇轨道站点TOD开发

  新加坡采取紧凑发展与功能分散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高度结合,尽可能地将城镇发展方向和高密度建筑集中在地铁站附近,有机地将城市就业、居住、商业、休闲等社会活动与交通结合,居民就近就业、消费,极大地减少对城市中心交通的压力,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需求。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承载着整个城市70%的客运交通出行,舒适宜人的步行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选择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配合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交通系统确立了以“环形和中心向外辐射模式”干线交通网络,干线交通网络由地铁系统和高速公路系统组成。这种设计使得车辆由中心方便地到达外围的卫星城,也使车辆从中心区到达另一个地方。

  新加坡在交通发展中,尤其重视枢纽的建设,并通过枢纽站点对交通实施有效组织。在城市副中心(淡滨尼、兀兰、裕廊东)、大型组屋区(大巴窑、武吉知马等)、地铁交会点一般都建有大型换乘中心,偏远地区的居民出行通过这些枢纽来完成换乘。大部分地铁站点都配有若干条公交接驳线路,形成小型换乘枢纽。此外,地铁车站与其它设施较好地整合,为乘客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如在新加坡最大的地铁换乘站(东北-南北线)多美歌站,地下5层为地铁站台层和营运大厅,地上10层则作为商业开发,设有商场、超市和饮食中心等。新加坡将大量出租车候客点设在商业中心、宾馆、医院等建筑门口,也体现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

  步行系统建设,全市范围实施无障碍步行道设计,全市覆盖公园联道网络,大型公共组屋与公共交通站点间以有盖廊道衔接,道路两侧的人行步道被灵活的引入公共组屋区,公共组屋附近的公共交通站点两侧以天桥与有盖廊道衔接,因地制宜地实施地下人行通道设置,良好的交叉口斑马线设计与路段分隔带安全岛设计。

  香港:新市镇开发中的TOD实践

  借鉴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香港的新城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均衡发展和自给自足。在1984年,香港政府制定了《全港发展策略》,作为香港长远政策的指引,该策略的重点是“新市镇计划”,并在实践中确立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典范。

  香港新市镇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以轨道交通为支撑,对地铁计划涉及的增长区,形成“珠链式”开发,以提供一个均衡和设备齐全的社区,包括基础建设、社区设施及一些生活必需设施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地铁的建设,香港先后对德福花园、青衣、东涌、九龙、香港、沙田、将军澳、西九龙等一批车站进行了超大型交通综合体的开发,充分体现了香港交通引领、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了香港的发展。目前,香港依托地铁线形成了11个新市镇,聚集全港近70%的人口,其中约45%的人口居住在离地铁站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香港岛更高达65%),约20%的人口居住在离地铁站200米的范围内。如香港岛北部海岸线狭长的城市发展带,长约17km,走廊用地平均宽度为1.3km,面积仅为22.5km2,却有居住人口94.7万人,就业岗位71.2万个。

  德国汉诺威大区轨道交通发展实践

  德国汉诺威大区的交通系统以铁路为骨架、轻轨为补充,地面巴士为衔接,构筑铁路、轻轨、巴士三级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架构,保证了公共交通高覆盖度和高可达性。

  铁路是大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满足中心城市、大区内主要城市内外交通需求。铁路系统包括区域快线、区域普线、市郊铁路三种方式,区域快线和区域普线由德国铁路公司DB运营管理,市郊铁路由大区政府和德国铁路公司DB共同运营管理。

  轻轨径向连接铁路骨干网络,连接次级城市与中心城市和区内铁路枢纽站点,12条线路,290台运营车辆,线路在城市客运枢纽与铁路站点、常规公交站点均可换乘。

  公交巴士衔接城镇与铁路枢纽,轨道交通站点,为铁路、轨道交通输送客流;辅助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化覆盖客流走廊。现状共有160条线路,由两家公司运营管理,大区运输学会进行监管。

  汉诺威大区在发展轨道交通同时,配套建设停车换乘设施,70%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停车换乘设施,提供有6000个机动车停车泊位;同时,为促进公共交通、自行车系统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建设自行车停车换乘设施。

  重点招商包装项目

  互联网+汽车产业园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

  依托长春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重点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集整车研发制造,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检测、展示,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包括整车装配生产基地、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新能源汽车展示中心、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

  ■智能汽车制造研发基地项目

  围绕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汽车部件电子化、驾驶无人化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依托整车企业及各类研发平台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互开展智能汽车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智能汽车零部件制造相关企业,集聚形成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包括智能汽车制造基地、智能汽车研发基地、智能汽车体验展示基地。

  ■汽车后市场服务基地项目

  依托庞大的汽车产业资源以及所形成的汽车文化产业优势,集聚发展新车销售、旧车交易、汽车租赁、检测维修、汽配精品、评估拍卖、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拆检定损、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车管服务、汽车典当、汽车报废、汽车俱乐部及汽车相关业务培训等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打造东北亚地区链条最完善,服务最优质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基地。重点包括汽车信息与交易网络服务平台,新车及二手车交易租赁中心,汽车维修、改装以及零部件、装饰用品采购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及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汽车后市场培训学校,汽车文化娱乐中心,汽车国际贸易与仓储物流产业园,汽车行政服务中心。

  ■车联网产业基地项目

  围绕车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依托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整车企业及各类研发平台,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培育车联网技术研发、服务和内容提供等相关企业,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的车联网产业基地。拟建设车联网服务研发产业基地、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基地、智慧交通指挥调度基地等功能版块。

  ■长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拟建设工业厂房、研发中心、办公区域与库房等,以满足5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体量。并计划在园区总体规划初时就预留10万平方米商业地块,为整个周边做商业配套服务。主要建设零部件制造研发基地、商业配套服务基地。

  ■互联网+汽车产业投资基金

  互联网+汽车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新区内企业发展,由政府财政以及区内已经成立的产业基金出资作为有限合伙人建立投资基金底层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吸引有关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以及行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委托市场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运作,形成政策性投资基金,政府出资部分不以盈利为目的。

  新能源产业园

  ■能源互联网项目

  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重点包括六大板块:智能发电,智能电网,智能储能,智能用电,智能能源交易,智能管理和服务。

  ■长春北湖生态科技产业园

  国际科技节能大厦、总部基地,低碳科技研发中心等。

  ■AH超低温锂离子动力电池和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

  主要包括机加厂房,综合楼(办公、研发中心、宿舍)等。

  ■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产业园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办公楼、研发中心等。

  ■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以清洁能源供应为主要发展方向,配套建设相应的变电所和配电网,以及工业蒸汽、供暖、供冷、热水、除盐水等管网投资建设。

  招商电话:0431-81335602 18686613019

  本版策划 长春新区新闻中心 长春新区规划局

  原标题:长春新区:高效畅达绿色安全 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圆润外表 硬朗内心 路虎新发现细节图
下一篇:潜在周报:第44周收录99起投融事件,大麻等特色电商投资活跃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