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西昌落幕的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中,有这样一位残疾摄影者颇受瞩目,他是来自汉源的吴志勇,凭借摄影作品《百岁老人》荣获摄影类一等奖。
他用残缺的右手和顽强的意志面对生活,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精彩。他的作品生机焕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梦想在自信中绽放。
吴志勇爱好摄影十余年,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学摄影要付出更多。
“摄影,让我重获自信”
16日,记者在汉源县九襄镇如约见到了刚从西昌风尘仆仆赶回家的吴志勇。
一只空袖子被插到上衣口袋,他的个头不高,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1986年,吴志勇出生在汉源县九襄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6岁,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吴志勇却因意外失去了右手。
命运的无情让他一蹶不振,萎靡不堪。无奈叹息和暗自垂泪伴随着吴志勇最黯淡的时光。
“我仅仅只是失去了一只手,还没有失去整个世界。”一段消沉的时光后,吴志勇选择坚强,做生活的强者。
因为右手受伤严重完全失去了功能,他就学着用左手穿衣、吃饭、写字。
因为过早经历不幸,他非常喜欢一些有生命力的表达,19岁时因为在一家相馆打工,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后,吴志勇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摄影,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生活中不仅时常有挫折,时常会遇到希望。”这是吴志勇最初对摄影的理解。
“只要有信心,一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吴志勇说,作为摄影师,掌握平衡极为重要,这对于只有左手能用的他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根据一本薄薄的说明书,他逐个搞清楚照相机的结构和光圈、快门等零部件的作用。他又买来一本《摄影基础知识》,开始了艰难的尝试。
托稳机身拨动变焦环,“摁”下快门……用一只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对他来说,难如登天。
于是吴志勇用左手和右腕捧起相机,顶住额头,构成一个相对稳固的“三角”,用右腕使劲磨擦调焦手轮。不一会儿,就磨破了手掌的皮肤,贴上一块创可贴,又继续练习。
吴志勇坦言自己练习了整整半年。“一开始,我连相机都拿不稳,一张不行两张,两张不行五张。”因为残疾,吴志勇尝到了相比常人更多的艰辛。“相机快门都是在右侧的,我每次摄影都要用手腕托起相机,将左手手指绕到快门上进行拍摄。
要从摄影爱好者变成摄影从业者,这个转变不易,把摄影当成业余爱好能增添一些生活乐趣,但把这个当成以此谋生的职业,则很可能面临生活的压力。
不过吴志勇还是愿意去试试。
2008年,从相馆辞职后,他开了一家文印店兼拍照摄影馆,屋里屋外他一个人忙碌着,生意虽不算兴旺,但是可以温饱度日,他拍照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残疾人拍照完全免费。因为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拍照。
业余时间,吴志勇会骑着一辆自行车,颠簸奔走在田间小径,村野山道,串村走户,为很少出门的乡亲们拍照片,骑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经常摔跤,好几次摔得他浑身疼痛,但照相机始终保护得好好的。
“摄影,丰富我的生活”
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每张照片背后都是拍摄者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对拍摄知识的认真钻研。
很多人都对吴志勇说,一个乡下人,还有残疾,拿着相机随便按几下快门玩玩就得了。可吴志勇心里却不这样想。从不向命运屈服的他,打算在摄影这条道路上整出个名堂。
采访当日,记者在摄影馆见到吴志勇时,他正用左手握持相机离眼前远远的,那是为了将就不能弯曲的右手拨动光圈、速度盘和焦聚环,调好后再用左手拿到眼前看一下,然后用弯曲的右手掌护着相机,记者看到他操纵相机的这个姿势有些别扭和艰难,他却笑言,“早已习惯成自然。”
作为农民的儿子,吴志勇用镜头刻画父辈勤劳、淳朴的形象,也展现了不少家乡的秀丽风光。正是他的执着,为每一幅照片赋予了生命,一张张充满乡土气息的照片浸透了他十多年来对摄影的深情。
“摄影让我有一种自信。”吴志勇认为,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因而残疾人是吴志勇拍摄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在不同领域中普普通通却阳光乐观的残疾人。在他的照片里,多了许多信心和鼓舞。
“残疾人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自强,我想通过图片告诉所有残疾朋友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社会才会对残疾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吴志勇看来,残疾人最怕失去生活的信心。他想借助这些镜头,让大家看到残疾人重拾生活的信心。让吴志勇欣慰的是,通过几年的拍摄,从他们身上看到身残志坚的信念,也反映出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采访结束时,吴志勇说,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意外,他不一定会喜欢上摄影,不一定想到将要以此为业,冥冥之中摄影改变了他的生活。
“从一开始仅仅是爱好,到现在将摄影发展成职业,我已经习惯了用一只手按下快门,记住感动的一瞬间,摄影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另外一扇门,也许这正是命运的安排吧。”吴志勇凝望着远方的大山,若有所思地说道。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