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70年前开国大典当晚济南工业局第三机器厂研制的礼花弹绽放北京夜空,到今天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加速推进;从作为全国12个城市之一开展“科技兴市”试点,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0年,济南科技发展成绩斐然,行稳志坚。
泉城济南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人墨客名士荟萃的“诗城”,同时也是科苑英杰名家辈出、发明创造称雄海内外的科技名城。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种学会、机构以及一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济南二机床、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中国重汽、浪潮集团、齐鲁制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研发机构,通过持续创新振兴经济、造福百姓;
孙鸿泉、邓从豪、潘承洞、童第周、蒋民华、陆懋曾、彭实戈、景新海、孙丕恕……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教授、院士,在科学研究领域勇攀高峰、摘星揽月;一批又一批科技先模、标兵、能手、拔尖人才,在发明创新中闯关夺隘、摘金夺冠。
1950年后,济南科技成就捷报频传:全国第一台龙门刨机床,全国第一辆8吨重型载货汽车,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麝香酮”填补国内医药工业空白,青蒿素抗疟疾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济南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水文地质科学层面揭示泉水成因,我国第一台高清数字彩电,世界首例无亲缘关系供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山东首例“试管婴儿”,我国第一部汉字传呼机和汉字传呼系统……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药学、农学、气象学……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机械、冶金、纺织、印染、食品、药品、医疗、通信、信息……应用技术成效斐然。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济南在科技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直接促成了科技生产力的大解放。在当时的《济南日报》上,科学大会、科研成果等科技方面的报道时常占据报纸头条和重要版面,成为济南“科教兴市”的有力见证。在高层次人才选聘方面,济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新性经验做法,还登上了2000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为目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进入跨越式发展新时代。量子、超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氢燃料、无人驾驶、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等一大批科创项目、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加速推进,与实体经济结合之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与此前数十年相比,近年来济南更加注重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更加注重政策环境的优化完善,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揭牌、齐鲁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省市共建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在济揭牌,全球首家微软金融科技孵化器、中关村领创空间、意大利国立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爱德华·莫索尔诺奖工作站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相继落地,成为优质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孵化、成长、起飞的沃土。
出台“科技新11条”“人才新政30条”“高校20条”等一揽子重磅人才政策及49项实施细则,实施顶尖人才集聚工程,提升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规划建设“济南院士谷”,打造离岸创新驿站、海外人才“飞地”,为科技创新提供第一资源。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济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入选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均居全省第一;获国家科技奖23项、省奖174项,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截至2018年底,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排名第81位,进一步坐实了济南“科创名城”的品牌。
原标题:从科教兴市到创新驱动 70年,济南打造“科创名城”行稳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