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第一部《碟中谍》上 映 ,汤姆·克鲁斯一举成为好莱坞动作片的当家明星;十年后的2006,《疯狂的石头》上映,黄渤一举成名;2018年暑期档最后一天《碟中谍6》上映,此时汤姆·克鲁斯的累计票房破百亿美元,而黄渤已经转型为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票房破13亿。这两位东西方影星的比较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华语明星来说,影视市场的折耗速度正在急剧加快。汤姆·克鲁斯可以演一个“碟中谍”系列22年,仍然能在被誉为“史上最佳动作片”的《碟中谍6》里挑大梁;而对照国内影视界,黄渤成名12年,就从主演变成导演了。中国演员总喜欢摆脱导演摆布,寻找坐在导演椅上的感觉,让阿汤哥情何以堪。纵观影视圈,从黄渤、周迅到赵薇、陈坤乃至包贝尔、徐峥,大批影视产业顶级明星意识到了自己的“迟暮”,或早或晚开始了转型。今年暑期档是残酷的,从电影到电视剧,从银幕到网络,我们看到了兴奋点的大转移。影视消费者的成分构成有了极大的变化,就连高高在上的周迅也遭到了演技层面的批评。在迟暮到来之前,明星们在做什么?
迭代,真的来了
中国总共八亿网民,网剧《延禧攻略》播映第24天点击率破百亿,到大结局时,总计点击率已经破140亿了。这个数据还不是最耀眼的,去年全年,国内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最高一部影视剧年内播放量高达457.9亿次。爱奇艺在《延禧攻略》后宣布不再显示网剧点击数字,可能真的是想象力跟不上了。然而在稍显夸张的数据背后,一场大规模的观众迭代正在完成。新一代的观众习惯了网络追剧而不是通过荧幕看剧,他们也习惯了付费观看、会员充值、弹幕留言,他们的喜好呈现在微博热点上,再通过影视公号传播,最终形成一波高过一波的追剧风潮。当业内人士为湖南卫视错过《延禧攻略》惋惜时,新兴剧集已经完成了全产业链的转移:从播映渠道到宣传渠道再到营收方式,迭代已经发生。
在这个暑期档,周迅和她的《如懿传》成为迭代的另一道注解。该剧口碑一开播迅速下跌,导演解释,开头数集是在最后拍摄的,主创团队的状态不好。随着剧集的进行,该剧的精良之处渐渐凸显,口碑开始逆转。然而周迅得到的整体评价仍然不高,最毒舌的评价是周迅在片中宛如一个穿越到清朝后宫的女子,整部剧没有全身心投入剧情中。对于出道二十多年的周迅来说,她的外形无法贴近青春妃子也就罢了,从表演到内在无法投入到争夺交配权的后宫大战里,才是作为演员的真正危机。从《大明宫词》到《如懿传》,已经是两个代际的观众群,已经是两个代际的受众心理了。网剧时代的观众,根本没有耐心看到历史的积淀和人物的况味,还不如延禧宫里的现代职场斗争来得火辣,来得有趣。
转型已成为常态
在观众迭代的前提下,演员的转型也成为常态。像是陈坤这位一向追求高品质作品的电影大咖,也开始趟古装剧+网剧的浑水了。 《天盛长歌》这部作品,放到各位小鲜肉演员身上颇为适合,让陈坤来演有点“下凡”的感觉,只能说作为出品方老板的他省下了大笔的男主角片酬。 《天盛长歌》是一部好作品,没成为网红爆款有点可惜。不过对照陈坤、黄晓明、邓超、佟大为这批同时代小生,这个暑期档陈坤过得算是不错的——其他人暑期档都没拿出来过硬的作品。这也说明,迭代导致陈坤这一批小生面临作品危机:有质量的作品难以赢得新生代粉丝的热捧,带有网红气质的作品又不符合这些中生代明星的定位,除非放下身段,彻底拥抱这个迭代时代。最佳的例子就是聂远,这位本来人气不高的男星凭借《延禧攻略》“大猪蹄子”而走红,他的电影马上排上档期。更早的例子还有潘粤明,他与董洁离婚后一度人气滑到谷底,然而一部《白夜追凶》让他迅速翻身,新生代粉丝哪管什么前史。粉丝迭代,导致以往的人气无法折算成当下的收视率、点击率,也让本来沉寂的失意者咸鱼翻身,各种邀约纷至沓来。冷暖自知,中生代男星的转型势在必行。
中生代女明星也不乐观。姚晨新片《找到你》上映之前,公众号大量转发她作为二孩母亲的职场哀鸣。她坦言,自己生完两个孩子,错过了太多好项目,而工作室乔迁当天,最后一个员工也抱着箱子离职了。跟她类似处境的还有马伊琍,尽管“马司令”的剧集《我的前半生》爆红,但是她收到的角色邀约也就此定格。因此姚晨马伊琍合作主演《找到你》——两个中年女性寻亲的故事也实在是太贴合生活了。
后票房时代的先行者
如果黄渤演一部喜剧,票房是多少?如果他导演一部寓言类电影,票房又会是多少?今年暑期档,《一出好戏》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为了这部电影,国内数得着的综艺节目黄渤去了个遍,加上圈内好友齐声助阵,才有了破13亿的好成绩。在电影领域,转型早就是明星的共识,而且这种转型潮声势越来越大。今年暑期档,徐峥作为监制兼主演推出了《我不是药神》,黄渤作为导演兼主演推出了《一出好戏》,两部作品都赚得盆满钵满;包贝尔作为导演执导的《胖子行动队》也即将公映,目前该片态势良好,有望给这个转型时代加一个响亮的注解。
在点击率不断创新高的大好形势下,爱奇艺宣布告别点击率时代,不以点击率为衡量剧集的标准。而在票房不断创新高的情形下,演员们也要变身导演,寻找除了票房之外另一个证明自己的渠道。黄渤这位“五十亿帝”都要当导演,也让后票房时代有了最强的代表。关于转型,导演们的公开说法都是厌倦了当导演的传声筒,想要有自己的艺术表达。黄渤坦言,市场喂自己什么,自己不想吐出来同样的内容,所以要拍一部不是喜剧的内涵之作。包贝尔的说法是,自己想趁着能拍得动的时候当导演。抢先进入后票房时代,徐峥做了最佳示范。他如今已经是导演、演员、监制加投资人;在徐峥带领下,一批先行者将让华语电影进入新的时代。
用变形迎接变局
从《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姜文的“北洋三部曲”在这个暑期终于落幕。 《让子弹飞》是姜文的变局,这次变局如此成功,也让市场看到了姜文在商业片领域的才华。然而从《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姜文的变局迅速进入票房瓶颈。实际上《邪不压正》很好看,也很耐人寻味,但是影迷变了,影迷的关注焦点也变了。陈凯歌的《妖猫传》非常精彩,徐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也很出色,然而两位金牌导演跟姜文一样,都没能赢得理想中的票房,逻辑何在?难道这些获奖不断、口碑上佳的导演们真的到了迟暮期,连开心麻花的新导演都比不过了吗?
当电影成为消费品,它的话题性也成为电影魅力的一部分。 《我不是药神》把印度仿制药亮在了大众眼前,让这一话题成为社会议论焦点,这种关注度自然能转化为票房。 《一出好戏》得益于黄渤不遗余力的宣传,让大家对黄渤第一次当导演的作品感到好奇,实际上如果把黄渤的出场费计入成本的话,这部电影的收益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姜文、陈凯歌、徐克作品品质不俗,然而当下电影的消费时尚对这种真材实料作品是不公平的,观众关注的要么是《巨齿鲨》这种简单直接的视觉奇观,要么是朋友圈热传的当红作品,就连《无问东西》这么严肃、冷门的作品也能成为爆款,说明电影消费真的需要抓住不断变化的观众心理。以变形迎接变局,才是抗拒迟暮的好办法。 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