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网络上或和朋友聊天中看到、听到“大家都在买美元,所以人民币一定会暴跌”这种言论,这可能也是读到笔者这篇文章的朋友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并且将它和一些最基础的数据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根本不能成立。
人民币怎么才能算暴跌我们先放在一边,难道中国人真的都在热火朝天地买美元吗?的确,笔者周边也有不少朋友在买美元,但笔者真的不敢上升到“大家都在买美元”的程度,因为笔者周边的朋友主要是三类人:一是外汇交易员和研究员、二是外贸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三是不直接从事外汇交易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条线人员。
这三类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对汇率波动较为敏感,对交易机制较为熟悉;二是收入相对较高;三是对不同币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比较敏感。
但全中国的百姓都具备上述三个特点吗?很明显不是。这也是上述人员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人的主要原因,而且上述人群中也并非所有人都在心急火燎地买美元。我们简单考虑几个数据就能马上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目前对购汇外汇的热情并不高。
目前国家规定每人每年的外汇购买额度是5万美元,如果国人对购买美元的热情很高,那么根本用不着14亿国民齐上阵,只要很小的一部分人,即6千万人,动用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就会立即将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全部买光。但是人民币从2014年贬值到2016年的今天,我国外汇储备只不过从最高峰时的4万亿美元下跌至目前的3.2万亿美元,这还是企业和民众个人共同购汇的结果。很明显,绝大多数普通大众并没有在过去的2年半时间里对买美元表现出太高的兴趣,所以“大家都在买美元,所以人民币一定会暴跌”这句话的前提就不成立。
为什么多数老百姓(603883,股吧)没有像当年追逐中小板股票一样去追逐美元呢?原因说起来比较复杂,限于文章篇幅,将来有机会可以再细加讨论,但笔者粗略考虑,可能至少有两个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个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多数人比较“穷”,他们穷得实在没有足够的余钱去在美元投资上搏一把,这和多数中国人不买特斯拉的原因是一样的。
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这些人虽然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信息获取能力强,但是每月工资还完房贷、信用卡以及留足交通费之后,恐怕能看两场电影就不错了,能不能请女朋友吃顿高档餐厅都很难说。工作了10年、8年仍然买不上一套像样的房子,娶不到老婆的也大有人在。虽然人民币在2015年贬值了4.5%,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拿出几十万人民币换成美元赌升值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由于多数人拿不出30几万的人民币去兑换美元,所以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人民币陷入人民(购汇)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人民币目前每年贬值的绝对幅度还不算很大。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想破口大骂了,难道2015年对美元贬值4.5%还不算大吗?如果您只看到了4.5%的贬值幅度,那您一定忽视了美元投资的机会成本,即持有人民币带来的收益。
理性投资者在选择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二者可能带来的投资收益。以2015年为例,201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4.5%,而美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数在1.5%以下(虽然有小部分可以达到2%,但发行规模有限),二者存在2.5-3%的利差,这就意味着即使美元对人民币升值4.5%,且投资者在年初就持有美元,那么全年其投资美元的收益也不过比投资人民币高1.5-2个百分点,而不是4.5个百分点。
但是谁能保证投资者是在年初就低位买入美元呢?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谁又能保证人民币对美元全年一定能贬值4.5%呢?要知道,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仅仅贬值了2.4%。如果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也仅仅贬值了2.4%,那么持有美元还不如持有人民币。所以很多人会有所犹豫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很多网络舆论在不遗余力地宣扬,人民币一定会大幅度贬值,甚至有不少舆论认为人民币对美元一定会重新回到8.0乃至9.0时代,但对于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这些预测距离他们的实际生活还是遥远了一点。至少直到今天,人民币的贬值速度还不足以令持有美元的收益大大超越持有人民币,这可能是一部分有钱人兑换美元的意愿也不甚强烈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有贬值压力虽然是事实,也不能完全否定未来可能发生“大家都去买美元”的情况,但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表明全中国的百姓都正在砸锅卖铁买美元,也不应该毫无数据依据就散步相关言论,为了骗取多一点儿点击量而故意煽动、散布恐慌情绪更是罪过。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有资产分散化需求的朋友去配置美元资产,未来人民币对美元也的确存在继续贬值的可能,但是这和“大家都在买美元”可能关系不大。即使人民币继续贬值,如果每年的贬值幅度不能明显超越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持有美元也难以获得高额收益,这其中的利弊需要各位朋友仔细斟酌。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会师话市
(责任编辑:李士英 HN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