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江. 论中国旅游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的转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6.
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业一直致力于追求"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和"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的双重目标,相关的产业政策也带有明显的创汇导向的特征.随着中国经济和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问题已经历史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本文阐述了旅游发展目标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的演进过程,提出了中国旅游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
[Du Jiang.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functions and industrial policy.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5,(5):1-6.][2] Sessa A.The Tourism Polic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6,3(5):234-247./s?wd=paperuri%3A%28a3fe434fae0a8ba2f595aaf801d19e3a%29&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The%20Tourism%20Policy&sc_us=10180512726041837916&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 [3] Edgell D.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ourism polic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3,10(3):427-434.
La Politique des Etats-Unis sur le tourisme international. Cet article décrit les mécanismes clef aux Etats-Unis pour la formation de la politique du tourisme. Il attire l'attention sur l'importance de la politique et de la planification du tourisme pour la croissance ordonnée du tourisme à l'avenir. On présente les traits importants de l'Acte Nationale pour la Politique du Tourisme de 1981. Lárticle se termine par des suggestions pour le r00le politique du gouvernement des Etats-Unis dans l'avancement des intérêts du tourisme dans le contexte de la politique commerciale et é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OI: 10.1016/0160-7383(83)90066-X
[4] Soshiroda A.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in Japan from 1859 to 2003[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4):1100-1120.<h2>Abstract</h2><p>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of Japan from 1859 to 2003. Evolving through five periods and ten phases, policies have been variously promoted to obtain foreign currencies and break the country’s isolation at the earliest stage, to make it a peaceful and cultured nation via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friendship after the Pacific War, and, more recently, to contribute to its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recess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bound and national land policies, as well as nonstructural aspects such as promotion, advertising, and services, are also examined.</p><h2>Résumé</h2><p>Politique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au Japon de 1859 à 2003. L’objectif de cette étude est de clarifier le processus de développement des politiques de tourisme international au Japon de 1859 à 2003. Pendant une évolution divisée en 5 périodes et dix phases, des politiques ont été encouragées pour, premièrement, obtenir des devises étrangères et rompre l’isolement du pays; puis, après la guerre du Pacifique, faire une nation paisible et cultivée par moyen de l’amitié et des échanges; et, plus récemment, contribuer à la revitalisation économique en temps de récession. On examine aussi la relation entre les politiques agraires nationales et internationales ainsi que les aspects non structurels tels que promotion, publicité et services.</p>
DOI: 10.1016/j.annals.2005.04.002
[5] Hwang J,Lee S.The effect of the rural tourism policy on non-farm income in South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 2015,46:501-513.There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as to whether the growing investment in rural South Korea is achieving the desired ends. Empirical evidence is required to assess the curr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logic of those policies, this study conducts an ex-post evaluation of outcomes following the termination of the Rural Traditional Theme Village program previously operated by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a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y in South Korea. The research adopts farm households' non-farm income as an ex-post quantifiable indicator and assesses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on this indicator.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gram was evaluated positively and as being effective from both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ogram the farms would have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in making non-farm income due to the lack of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DOI: 10.1016/j.tourman.2014.07.018
[6] 刘希磊,梁宏志.贵州省旅游政策演化的方向、效果及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22-126.对于由计划经济转型发展而来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经济舞台上与国外大公司同台竞争,最欠缺的可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战略高度,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件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大事.本文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特征、评价指标进行初步探讨,对如何提升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Liu Xilei, Liang Hongzhi.Study on evolution direction, effects and impact of tourism policy of Guizhou province.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9,(2):122-126.] [7] 舒小林. 欠发达地区旅游政策演变及趋势展望——以贵州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00-105.旅游政策是欠发达地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调控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 手段.虽有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政策进行研究,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政策研究缺乏动态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本文以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 省为例,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下,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发展阶段为线索,从旅游政策发展演变与旅游地发展演变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对贵州旅 游政策外事接待、经济优先、协调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在对各阶段政策效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发展大会、“多彩贵州”形象推广、“两赛一会”模式、 乡村旅游和四位一体等成功经验、分析主要存在旅游政策缺乏动态性、持续性、方向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缺乏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和旅游业研发政策力度支持较弱等 问题,探讨了贵州旅游政策目标、机制体制、市场、产品、空间布局政策体系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产业政策实施重点等演变方向与趋势.
DOI: 10.3969/j.issn.1004-292X.2011.02.022
[Shu Xiaolin.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tendency of tourism polic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011,(2):100-105.] [8] 唐晓云. 中国旅游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13)——一个量化研究视角[J].旅游学刊,2014,29(8):15-27.<p>文章从1949~2013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发布的379个旅游政策文件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入手,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政策的演化历程。研究发现:(1)我国旅游政策演化是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转向行政权力制约下的资源配置市场化过程。(2)旅游政策目标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可大致分为服务外事、经济型事业、经济新增长点、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四个阶段。(3)旅游政策工具以微观管制为主,对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宏观调控能力不足。(4)旅游政策的制定部门范畴不断扩大,政策力度呈波动趋稳态势。研究认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高度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制度安排。在《旅游法》颁布、旅游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竞合关系协同引领的产品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是未来产业效率提升的基本方向,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旅游管理的基本内容。</p>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4.08.002
[Tang Xiaoyun.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 policies (1949-2013): 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Tourism Tribune, 2014,29(8):15-27.] [9] 马波. 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产业政策调整略论[J].旅游学刊,2015,30(7):4-5.笔者认为,在学理上,“新常态”与“转型”是一脉相承的。“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趋势性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意味着发展要“转型”。把发展视为一个过程,转向更加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实和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在建设“新常态”。基于此,这里就新常态下旅游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略陈己见,以供方家批评讨论。
[Ma Bo.On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under the new normal. Tourism Tribune, 2015,30(7):4-5.] [10] 张辉,成英文.中国旅游政策供需矛盾及未来重点领域[J].旅游学刊,2015,30(7):6-7.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旅游业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旅游政策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新环境和新机遇,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也产生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从需求方面来看,旅游市场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旅游兴起,取代入境旅游成为最重要的市场;第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兴起,出境消费增长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而入境旅游增长缓慢,成为旅游贸易逆差国;第三,度假旅游需求总量逐渐超过观光旅游,上升为国民旅游需求的主流类型;第四,市场逐渐细分,一些新兴旅游市场,如老年旅游市场、儿童旅游市场、青年学生旅游市场逐渐形成规模。从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产业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覆盖领域扩大,产业边界不断拓展,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出现了旅游地产、旅游营地、自驾车、网络代理商等新产业形态及新兴产业组织,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提供商,如携程、途牛等类型的旅游企业开始崛起。传统的旅游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成长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企业,这批旅游企业要求打破传统区域壁垒,跨地区开展经营活动,一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还要求“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Zhang Hui, Cheng Yingwe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ourism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key areas in the future. Tourism Tribune, 2015,30(7):6-7.] [11] 王慧娴,张辉.旅游政策与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演进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5,(6):109-113.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基于非平衡推进理论,以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类目的地空间演进规律,研究了政策与空间演进的互动机制。以期揭示政策对空间演进的作用以及空间演进对政策的需求,为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旅游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同一旅游政策在不同的空间作用不同,不同的目的地空间发展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变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旅游政策通过作用于要素资源影响空间结构演化,新的空间结构对政策供给提出新的需求,应当依据各地旅游业发展实际配置引导性旅游政策,谋求地方旅游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Wang Huixian, Zhang Hui.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ourism policy and provincial destination spatial evolution.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5,(6):109-113.] [12] 吕拉昌,魏也华.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J].经济地理, 2005,25(4):437-441.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DOI: 10.3969/j.issn.1000-8462.2005.04.002
[Lv Lachang, Wei Yehua.Institutional turn,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4):437-441.] [13] 胡军,孙莉.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J].人文地理,2005,20(1):19-23.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1,2],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 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 以解释.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 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 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 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 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 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5
[Hu Jun, Sun Li.Institutional change &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2005,20(1):19-23.] [14]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p>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 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 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 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 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 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 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 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 经相关分析, 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 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p>
[Shi Chunyun, Zhang Jie, You Haimei et al.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6): 631-639.] [15] 陈梅花,张欢欢,石培基.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12): 195-200.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空间 结构研究已成为旅游地理学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真正意义上穿城而过的城市,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沿岸旅游带是我国西部旅游开 发的一个重要区域。运用最近邻指数、图论中的拓扑指数刻画了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在对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兰州滨 河带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
[Chen Meihua, Zhang Huanhuan, Shi Peiji.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big Lanzhou river bank belt.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4(12): 195-200.] [16] 陆林,鲍捷,凌善金,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p>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 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 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 3 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 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 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 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 世纪70 年代末至2000 年代中期, 旅游地进入极化期, 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 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 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 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 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 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 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 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 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 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功能上更加协调, 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 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 认为在不同时期, 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 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 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 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 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p>
[Lu Lin, Bao Jie, Ling Shanjin et al. The evolution progress and mechanism of Guilin-Lijiang river-Yangshuo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9):1066-1074.] [17] 朱晶晶,陆林,杨效忠,等.海岛型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1):34-39.随着我国海滨(岛)旅游业的发展,浙江省舟山群岛将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目前舟山群岛旅游空间格局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限制了其区域联 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舟山群岛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应构建层级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海陆一体化,推动东海区域旅游板块的形 成;最后文章概述了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实施对策.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7.01.007
[Zhu Jingjing, Lu Lin, Yang Xiaozhong et al.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island resorts—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in Zhejiang province. Human Geography, 2007, 22(1):34-39.] [18] 杨德才. 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Yang Decai.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 Fayos-Sola E.Tourism polic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6):405-412./s?wd=paperuri%3A%288ee9154c99bb8a0d01e32f8d91261db9%29&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Tourism%20policy%3A%20a%20midsummer%20night%27s%20dream%3F&sc_us=12379189574104057206&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 [20] Pastras P.A Strategic-relational approach to tourism polic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390-414.Government is often prominent in tourism policy making and policy initiatives for destin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ether and how government coordinates the tourism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among different actor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how such government influence may evolve temporally. This issue is explored from a new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the co-evolution of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that shape tourism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Use is also made of a strategic-relat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 to understand structure and agency relationships. These perspectives are applied to understand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tourism marketing policies for Athens, Greece from 2000 to 2008, a period when the city staged the 2004 Olympic Games.
DOI: 10.1016/j.annals.2013.06.009
[21] 傅沂.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6:18-39. [Fu Yi.Study on path dependence of industry changes. Guangzhou: Jinan University,2006:18-39.] [22]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8):1-7.20世纪80年代以来,路径依赖已经成为理解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这一 概念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路径依赖理论,明晰路径依赖的基本内涵,总结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了路径依赖研究兴起的背景以 及路径依赖在技术变迁、制度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简单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贡献,最后分析了路径依籁概念所存在的 问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Yin Yimei, Liu Zhigao, Liu Weidong.Analysis on the progress of path dependence theory. 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2011,33(8):1-7.] [23] 郭鲁芳. 路径依赖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2):41-44.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县)为重点研究个案,剖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情况,力图揭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规律,阐述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前瞻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未来方向.
[Guo Lufang.Path depend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tourism economy.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3,(12):41-44.] [24] 徐红罡,吴悦芳,彭丽娟.古村落旅游地游线固化的路径依赖——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10, 29(7):1324-1334.<p>以西递、宏村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高度集中的旅游线路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游线固化实质是一个路径依赖的结果,其中大众游客的市场结构、消费文化因素、权力因素、古建保护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形成的正反馈机制是不断加强游线固化效果、形成路径依赖的主要力量。在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的线路已经陷入锁定状态(Locked-in),短时间内改变则会由于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变得困难重重。黟县及西递、宏村村镇政府必须坚持加大对东部民居保护及旅游设施发展投资,设计多样化的专题旅游线路,多样化发展游客市场,并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遗产保护、旅游建设以及社区居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p>
[Xu Honggang, Wu Yuefang, Peng Lijuan.Path dependence in travel route formation in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Xidi and Hongcu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7):1324-1334.] [25] 麻学锋,孙根年.旅游产业生长点的SGGT 模式与空间演化——以张家界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23-1936.界定了旅游产业生长点的概念,借鉴“路径依赖”理论重新诠释旅游地产业成长路径,提出具有普遍性SGGT模式,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长点为例,具体分析了SGGT和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历史与现实是武陵源旅游生长点形成的基础,需求与培育是旅游生长点萌发的关键因素,创新与拓展是旅游生长点成长的保证,蜕变促进了旅游生长点成为旅游产业增长极;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三个旅游生长点,通过“路径创造”,实现了行政管辖权的统一,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地,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核心生长点;③在旅游产业“集聚力”和世界遗产地管控的驱动下,天门山成为张家界新的生长点;④武陵源和天门山两个生长点的形成,是张家界旅游产业集聚和“路径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拓展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成长空间。本文有利于为旅游地政府和企业从旅游产业生长点视角理解旅游产业成长路径,更为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DOI: 10.11821/dlyj201310015
[Ma Xuefeng, Sun Gennian.SGGT mode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growth poi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Zhangjiajie as an exampl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10):1923-1936.] [26] 陈钢华,保继刚.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生成机制——三亚亚龙湾案例[J].旅游学刊,2013, 28(8):58-68.旅游度假区作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专业化区域,是我国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见关于开发模式变迁的系统讨论和理论解释。文章指出,亚龙湾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经历了由“政府主导”模式到“企业主导”模式再到“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模式的转变;并明确指出开发模式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文章在探讨理解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两种不同进路的基础上,采纳“道路分岔口”的进路,并整合制度费用理论,提出了解释开发模式变迁路径依赖生成机制的基本命题,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选择的关键性节点上,理论上对开发模式选择具有影响力的行动主体面临诸多选择。但是,制度费用的存在从两个方面结构化了潜在选项:一方面,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开发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放弃之前开发模式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选择新的开发模式的潜在新增成本。制度遗产、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能力等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地影响了开发模式的制度费用和制度收益,从而影响开发模式的选择与变迁路径。该研究推进了关于海南乃至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并拓展和深化了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3.08.006
[Chen Ganghua,Bao Jigang.Path dependence in developmental model changes of tourist resorts: 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national tourist resort in Sanya, China. Tourism Tribune, 2013, 28(8):58-68.] [27] 杨帆,张弛.利益集团理论研究:一个跨学科的综述[J].管理世界,2008,(3):159-164.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经济学与法 学3个领域,对国际学术界关于利益集团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综述。通过以上对利益集团的跨学科理论综述,我们发现,政治学、经济学与法学对利益集团的看法是 有共识的;同时,政治学、经济学与法学在利益集团的研究上各有其特点,但也都有其不足。正因为各学科均有其优劣,因而决定了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必须使用一种 综合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Yang Fan, Zhang Chi.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a cross disciplinary review. Management World, 2008,(3):159-164.] [28] 张京祥,殷洁,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4):1-6.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 的不断作用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其中政府角色与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与西方国家政府进行的“企业化管 治”所不同的是,中国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行政资源直接移植到新的城市竞争体系之中,即表现为强烈的“政府企业化”特征。在全球竞争时代,城市空间资源是地 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干预、有效组织的重要竞争元素,也是“政府企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因而也表现出政府强烈主导、逐利色彩浓厚的特 征。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化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深刻机制,并且对其相应的衍生效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6.04.001
[Zhang Jingxiang, Yin Jie, Luo Xiaolong.Research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local government’s entrepreneuralization. Human Geography, 2006,21(4):1-6.] [29] 皖河. 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2,(2):1-8. [Wan He.Interest group, reform path and legitimac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2002,(2):1-8.] [30]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62(12):1265-1276.<p>在重新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区域集聚与链接阶段、 行政经济区阶段和空间竞争与链接阶段等4 个时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形成了特殊的条形核 心—外围—边缘结构,存在三大核心、一条主轴、一条辅轴、四条地方轴、一个外围地区和 一个边缘地域。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 济带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求空间管理组织的创新,其次是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一个以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具有跨国或跨区 域网络的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是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理想组 织模式,只有当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企业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 效的空间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要素中,节点和通道是骨架,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两 大关键要素。</p>
[Chen Xiuying.The formation, evolvement and reorgan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12):1265-1276.] [31] 陆林. 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1):88-95.本文对皖南旅游区的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等以及旅游区的通达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总体布局和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等.
[Lu Lin.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uth Anhui tour sec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15(1):88-95.][1] 郑文升,姜玉培,卓蓉蓉,闰记影,王晓芳.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65-273.
[2]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陈发奎. 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测度与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117-1124.
[3]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 安徽省近15年土地要素对经济贡献及Logistic 曲线拐点探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1): 40-46.
[4] 唐为安,田红,杨元建,卢燕宇,徐光清,温华洋,王胜. 基于GIS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3): 356-361.
[5] 罗震东,何鹤鸣,韦江绿. 基于公路客流趋势的省域城市间关系与结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0): 1193-1199.
[6] 吴泊人, 钱家忠.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氟、溶解性总固体空间变异特征[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53-458.
[7] 贺灿飞, 朱晟君. 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研究——江苏和安徽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15-721.
[8] 朱光耀, 朱诚,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3): 346-352.
[9] 程久苗, 严登华, 俞华. 安徽省小城填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 地理科学, 2003, 23(1): 122-128.
[10] 曹有挥. 安徽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科学, 1998, 18(3): 255-262.
[11] 曹有挥. 安徽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 1995, 15(2): 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