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温州市籀园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金女士对学校要求的研学活动越来越“上手”:去年暑假,她带儿子探访朱自清故居和朔门街,和儿子一起完成了图片加文字的成果展示。接下来,随着年级的增高,研学地点还要从鹿城向其他县(市、区)拓展。
近年来,类似的“研学旅行”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所谓“研学旅行”,是指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
不过,记者近期调研发现,整体而言,我市研学旅行的形式较为单一,更多停留在中小学校组织实践学校活动、市区景点走访和海外夏令营等几种形式。而家长亲自带孩子出游缺乏“研学”方面的支持,家长对于如何选择第三方机构产品也普遍充满疑惑。
那么,“研学旅行”推进缓慢,症结究竟在哪儿?
鹿城的“学生社会大课堂”走在前列
去年7月,浙江省教育、旅游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助力研学推广。
目前,鹿城区和龙湾区已被列入“浙江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试点市县”,其中鹿城的“学生社会大课堂”及研学育人新模式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与推广。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生社会大课堂”已经实现各地青少年学生无门槛全纳入,省内外300多个优质基地全收录,累计帮助各地学生完成研学实践及记录近35万人次。同时,“学生社会大课堂”还将继续打造收罗固定基地,探索团队研学实践新模式,在固定基地之外,开发课程式、体验式活动,深度利用社会资源,如动物园、职业体验、运动体验、农庄等开设实践课程,并鼓励孩子们与新朋友一起开展实践。
研究性学习有了,但“走出去”不够
研究性学习,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在市区中小学开始推行。温州市实验中学校长倪彤说,该校平日设有相关课程,会带领、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对古街、名人故居等进行探访,实地学习温州历史文化;到假期,学校会布置相应的项目学习任务,围绕各式各样的课题走出去研究、学习,并形成论文报告等成果。该校近期还组织了一次前往美国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和家长给予好评。
但包括倪彤在内的多名受访教育界人士都提到,研究性学习有了,但真正“走出去”还十分有限。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研学旅行”目的地都选在潘桥和七都两处综合实践学校。虽然实践综合学校的内部建设在不断完善,但实践内容主要是烧菜、种菜、素质拓展游戏、参观主题展览馆等,内容和形式仍有待进一步丰富。
而在市政协委员郑晓群看来,如文成的刘基故里、瓯海仙岩梅雨潭的“绿文化”、泽雅的琦君“家国情怀”、永嘉楠溪江的“耕读文明”基地、乐清雁荡山的“自然地理”等都可以结合相关课程,进行研旅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学校最担心两大问题:安全、经费
目前,学校在统一组织研学旅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是安全,二是经费。
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吕俊杰说,学生集体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学校面临很大的安全和舆论压力。多位中小学校长均表示,除了安全责任的考量之外,活动经费也是一大问题。组织外出活动的钱从哪儿来?向学生收费可能被指责“乱收费”。所以现有研学旅行活动以家长带着孩子自行外出,或是学生自费夏令营为主。
“在市级层面,还需要更多更细化的协调机制来共同支持活动的开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人士表示,“包括是否可以鼓励研学第三方组织,比如培训机构、旅行社进行充分竞争,让学校有更多选择权。”
家长困惑:去哪儿?学什么?
事实上,家长也面临着困惑:带孩子去哪儿?研究学习什么?
目前来看,虽然温州不缺山水与文化,但十分缺乏研旅品牌营(基)地和相应的教学配套设施,且第三方组织鱼龙混杂,并不完善。
“如果是家长带孩子去景点或场馆,我们还需要专业的适合孩子的讲解,特别是结合孩子课本上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个是家长做不到的,一般的导游讲解也做不到。”瓦市小学家长陈女士坦言,倘若没有达到研学目的,等到写成果时编编凑凑,反而更浪费时间。
回想去年带孩子参加的一次城市定向越野活动,陈女士称“还比较满意”。据介绍,该活动是由某培训机构在江心屿组织,一名老师负责带领六七名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答题积分的方式,在了解温州历史和文化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但目前,我市研学旅游活动整体上缺乏合作平台。谁来设计整个研学路线和内容,专业性人才明显不足,且师生比严重失衡,一名老师要负责三五十名学生,可以说“不堪重负”。温都记者杨晓宴
祛除“三大痛点”三位委员出招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日前,三位市政协委员出谋划策,支招祛除三大痛点。
学校组织积极性不高,怎么办?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徐琮琦:由于中小学生研旅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建议从市政府层面进一步协调并支持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与分工,尤其是公安、交通、财政等部门,协助教育部门做好中小学生的出行安全保障、困难学生费用减免等实质性问题。
另外,通过出台政策或提供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研学营地(基地)的建设中去。充分利用乡镇、村小撤并中闲置的校舍或其他旅游资源,优先作为研学旅行营地(基地)项目面向各界共同开发建设。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晓群:建议将文明办、教育局、旅游局等作为牵头管理部门,以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和管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推动研学机构获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整合各方资源,将研学旅行纳入旅游引导资金支持范畴,用足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有效保障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不知道带孩子去哪儿,怎么办?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晓群:建议整合我市生态、文化、历史、地理、红色、农耕等特色资源,依托风景名胜、历史遗产、爱国教育基地、博物馆群、公园场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礼堂等,建设主题鲜明、安全适宜、体验丰富、管理规范的研学基地,开发瓯越文化研学游、生态自然研学游、地质探秘研学游、海岛研学游及乡村体验研学游等研学核心产品,形成类型多样、错位发展的研学旅行产品体系。
市政协委员、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潘伯俊:建议大力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教育局要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逐年分批建设一批适合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品牌基地。
缺乏专业人才,怎么办?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晓群:建议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等定向培养模式,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提升研学师资队伍水平;通过各项扶持奖励措施,大力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向研学旅行集聚,着力提升研学旅行服务品质。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徐琮琦:在相关研旅课程、线路的设计中,应鼓励教师队伍参与其中。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线路的开发中去。同时,要将优质课程、线路的开发与荣誉、职称评定等挂钩,以实现我市研学旅行课程的积累和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