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旅游外事侨务局

admin 2018-08-23 14:13:05 导读

导读 : 娄底旅游网...

  为进一步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新时代下娄星旅游产业取得新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并为其他类似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些参考,调研组深入全区各个乡镇,围绕娄星区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娄星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旅游资源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娄星区属于亚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势以丘陵山地为主,年均气温16.5~17.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07%、36.65%,人均公共绿地达9.07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4.36%,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景观,是国家正式命名的“森林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可谓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生态自然资源点遍布全区,涟水、孙水两河穿境而过,有烟波浩渺的湖南水上训练基地—水府庙训练中心,有幽静雅致的省级森林公园—洪家山休闲疗养圣地,有怪石横阵如迷宫的圣仙洞,有曾国藩亲笔提写的巨匾“天籁岩”风景区,有浓郁风土人情的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此外,双江乡的双江水库、杉山镇的乌石峰景区、蛇形山镇的文正湖和雷阳峰、水洞底镇的杨材山和地下溶洞群等景点,也都具备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2.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娄星区自古以来受荆楚文化影响,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明代有为官清廉、屡决疑案、追为奉直大夫的曾子智;清代有官至总督、巡抚的童高明、刘蓉、杨昌浚;土地革命时期有红军高级将领贺国中;近代有著名医学科学家李振翩,爱国教育家罗辀重,原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少将;至于娄星籍的专家、教授、学者更是数以百计。辖区内拥有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千年古刹杨材山紫金寺、蛇形山万乾村木偶戏和万宝镇垭古村“划喜船”活动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井冈山五虎将”之一的贺国中烈士故居、著名医学家李振翩同志母校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振翩学校、农村“桑梓文化”基地陶龛书院、农家文化典型代表三和农庄和文正湖休闲农庄。此外,水洞底镇的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也久负盛名:天堂大屋、李氏宗祠等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其中八月十五烧宝塔、正月抬故事是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挖掘完善成特有的民俗文化;村民自发组建的龙舟团队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获奖,2016年在中华龙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总成绩排名第五,报刊、媒体、电视、网络均有报道。

  3.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娄星区耕地面积11.65千公顷,其中水田7.59千公顷,旱地4.05千公顷,主产油料、水稻、马铃薯、蚕豌豆、蔬菜、水果等,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其中秋冬农业油菜种植面积41100亩,马铃薯8100亩,蚕豌豆3500亩,蔬菜在田面积20250亩,红心蜜柚、枇杷、杨梅、脐橙、黄桃、蓝莓等种类繁多。丰富的农业资源,非常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品鉴等等。

  4.交通区位条件便利。娄星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是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南方重要交通枢纽,湘黔铁路和洛湛铁路在这里交汇,上瑞高速、太澳高速、1810省道、1847省道、娄涟、娄湘、娄邵等高等级公路呈网状分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是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重要城市。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区委、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设立旅游专项资金,成立专门组织,加强重点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在各级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引导下,旅游业发展在区域旅游竞争中显露出后发优势。

  1.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依托涟水、孙水、洪家山、仙女寨、乌石峰等自然景观,以及水果、蔬菜等农业资源,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洪家山森林公园、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石塘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湖南省“卫生示范村”“绿化示范村”“清洁工程示范点”“连片整治试点单位”——万乐村等品牌。大力培育洪家山、仙女寨、乌石峰、回龙湾、三和农庄为核心的旅游景区:一是引进了洪家山生态公园项目,成立了洪家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和开发建设总公司,制定了“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分步开发、滚动发展”的方针,以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避暑度假为主,兼有民俗、宗教和城市公园等特色,该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和土地流转,2018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二是全面开发仙女寨生态旅游公园,2010年7月,九龙集团与台湾南良集团共同投资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对仙女寨生态旅游公园进行全面合作开发;三是重点开发乌石峰景区,2012年以来,杉山镇确立了“规划先行、工业主导、两型发展、融城服务”的工作思路,决定以万乐村乌石峰景区为核心,依托乌石峰观音殿、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铁丝塘水库,建设观光农业旅游区;四是引进了回龙湾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到账2500万元,完成土地流转、道路、水利及950亩百果园建设。五是规划设计完成了5星级乡村旅游点三和农庄扩建项目,正在与政府签订土地流转协议。2017年,全区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同比增长22.38%;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72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7%。其中国内旅游接待收入58.55亿元,同比增长22.38%,国内旅游接待72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9.57%;入境旅游收入206.2万美元,同比增长40.01%,入境旅游6766人次,同比增长24.4%。

  2.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区现有宾馆、酒店534家,客房16,167间,床位25,283张,形成了一批旅游接待单位,包括旅行社、星级酒店和乡村旅游接待点。

  3.旅游软环境建设日益优化。持续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户外广告、节庆活动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区旅游知名度。

  4.争取上级重大项目资金取得突破。2018年,为申报湖南省精品旅游重点县,娄星区全面搜集资料,精心编制申报文本,终于入围湖南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并获得省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另外,仙女寨也入围2018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并获得省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

  二、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全区上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部分干部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工作中也缺乏有力的抓手。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旅游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二是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三是缺乏“大旅游”意识,旅游协作效应不明显,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形成体系。

  (二)产业开发不足。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足,存在“有资源缺产品、有基础缺元素”的现状,未能很好将我区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统筹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虽然拥有洪家山森林公园、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乌石峰片区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但在开拓市场等方面仍以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为主,互动性、互补性较差,难以体现娄星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同时,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不够,且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农村新建了现代楼房,与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为主的环境不相协调。

  (三)配套设施缺乏。交通方面,目前制约我区旅游发展的外围交通瓶颈已得到有效破解,但内部交通环境依然有待改善。特别是连接主要景区的县道、乡道和其他公路道路情况不佳。如:涟水河、孙水河的沿线主要节点之间缺乏水上联系,沿线道路、码头、水上游线路尚未建成,缺乏贯通的滨水步道为沿线游览观光提供支撑。服务配套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游客集散中心、交通停车场和酒店等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标志不完善,景区内设置的游客服务中心规模小、管理乱,不能为游客提供良好引导和推介。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座较大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景区及乡村旅游点配套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商业化运作手段,难以满足接待游客大量涌入的需求。

  (四)管理体制滞后。目前,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存在小、散、乱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宏观管理力度差。相邻的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的土地、民居、非物质文化产权等,面临政策法规上的空缺,用地、贷款、宣传推介等方面急需得到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优化。融资渠道不畅通,同时,旅游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

  三、推动娄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在整合资源、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现代旅游业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也可以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现就如何发展好现代旅游业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模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上,构建一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廊(涟水河、孙水河生态滨水走廊)、三圈(北部康养健身圈、南部人文体验圈、西部生态休闲圈)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结合各个乡镇的旅游带,将我区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高等级全域旅游度假区。力争在未来的两年里,通过重点打造洪家山、仙女寨两个核心景区、通过完善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串点成线”,通过建设“杉山-双江”康养休闲圈、“万宝-蛇形山”人文体验圈和“水洞底-石井”生态休闲圈等举措,把我区旅游业打造成高层次、全要素的“旅游+”新业态的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体育和农业、农民及乡村发展高度融合的高等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现阶段发展的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把我区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全域高等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统筹推进涟水孙水片区和北、南、西三个片区的旅游产业布局,让我区成为产城融合、河城一体、环境优美、城乡统筹的“省会后花园”。根据总体目标编制娄星区旅游产业发展(一心两廊三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一是突出打造核心景区。重点打造洪家山、仙女寨两大核心景区,积极对接和推进配套项目建设,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同步加强乡村旅游点和景区周边建设,以旅游乡村点为示范,用两到三年内包装沿涟水河、孙水河线上一批乡村旅游点,规范建设景区附近农家旅馆、乡村酒店等,对核心景区形成有力辅助,拉长游客在核心景区的逗留时间。二是积极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通过区域合作使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板块都受益,释放出可观的乘数效应。向北与宁乡旅游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在宁乡灰汤温泉、花明楼等现有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下,重点推介基于洪家山森林公园和乌石峰片区的康养健身同根游线,融入长沙旅游圈。向南对接湘乡,在水府庙景区的辐射带动下,承接人文体验游线,融入湘潭旅游圈。向西对接新化、邵阳地区,承接生态休闲游线,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是串联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全区旅游的总体布局、交通现状及规划建设后的交通状况,科学安排1-3日旅游路线,形成旅游产业点线面发展大格局:

  (1)北部——康养健身两日游(杉山镇、双江乡)

  第一天(杉山镇):杉山镇杉山村荷花基地(占地260亩,位于省道S209旁,可赏花、捉田鱼、钓龙虾)→附近星级农庄(凤凰山庄、奥达农庄、伍妹子农庄等,可采摘、观光、休闲、食宿)→全国生态文化村万乐村(万乐村芍药花海、油葵基地、万乐广场)→乌石峰景区(乌石峰、观音庙)→农联村杨梅基地→附近星级农庄(凤凰山庄、奥达农庄、伍妹子农庄等,可采摘、观光、休闲、食宿)。特色美食:万乐亮光鸡。

  第二天(双江乡):双江乡洪家山森林公园(芙蓉寺、登山步道、观景台)→莫言醉农庄(观光、休闲、食宿)→双江水库(环库区游览、骑行)→莫言醉农庄(观光、休闲、食宿)。特色美食:双江红薯皮、洪家山特色坛子菜。

  (2)南部——人文体验两日游(万宝镇、蛇形山镇)

  第一天(万宝镇):仙女寨生态旅游度假区(天女庵、天籁岩、圣母殿、七层宝塔、瑶池、圣岩洞)→度假区内农家餐馆(观光、休闲、食宿)→李振翩爱国事迹纪念馆(爱国文化)→垭古村龙王庙(划喜船等民俗文化)→陶龛书院(桑梓文化)→三和农庄(观光、休闲、食宿)

  第二天(万宝镇、蛇形山镇):全国文明村石塘村(家风文化)→文正湖度假基地(皮划艇、烧烤、食宿)→雷阳峰(溶洞文化)→万乾木偶戏(民俗文化)→美丽乡村示范村秋湖村(秋湖广场、特色民宿)。

  (3)西部——生态休闲三日游(水洞底镇、石井镇)

  第一天(石井镇):娄底市苗木基地(观光、苗木花卉展览、科普教育)→富通枇杷基地(枇杷采摘、观光、垂钓、农家乐)→水口杨梅基地(杨梅采摘)→回龙湾经果林基地(水果采摘、观光、垂钓、沿河风光带、亲自项目、食宿等)。特色美食:新鲜水果及复加工产品。

  第二天(水洞底镇):红甘岭生态园(爬山、骑马、垂钓、水果采摘、野味土菜)→地下溶洞群→铜鼓寨生态农庄(铜鼓寨古战场遗址、食宿、垂钓、观光)→孙水河风光带(游船、观光)→托山油菜基地(观光、科普教育)

  第三天(水洞底镇):天堂大屋、李家祠堂(宗祠文化、八月十五烧宝塔、正月抬故事等民俗活动)→龙舟训练基地(龙舟文化、划龙舟体验、亲子项目、团建项目)→孙水河风光带(游船、观光)→优质稻种植基地(观光、科普教育)→杨材山紫金寺(登山、观光、宗教文化、赏日出、农家乐、林间民宿)

  3.打响旅游产业品牌。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整体意识,整合娄星特色旅游资源,凝聚营销合力。一是凝练旅游形象。旅游宣传主题口号能够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印象深入人心,目前我区还缺少一个朗朗上口的宣传主题口号。可通过各大媒体广泛开展娄星旅游形象标识和主题口号设计的征集活动,突出展现娄星千年古邑的文化底蕴、美丽宜游的景观风貌、勤劳踏实的市民形象,进一步提升娄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感。二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将旅游交通道路指示、标识系统建设作为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设计和安装。在主要景区的道路入口处设立景区指示牌或景区广告标牌,在过境高速公路及互通口、高铁站点和省道两侧树立大型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牌,让旅客随时随地领略到我区优美的山水人文景观,感受到浓郁的旅游氛围。三是开展旅游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及微博、微信等媒体开设旅游专版专栏,增加旅游专题和时段,不断强化娄星旅游的宣传推介;同时,组织各乡镇(街道)举办赏花节、采摘节、风筝节、帐篷节、美食节、骑行节等主题节庆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不断积聚人气、吸引游客。四是做好旅游产品包装。通过举办美食比赛、旅游商品设计赛、旅游风光摄影赛、导游词有奖征集等方式,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制作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纪念品,扶持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深入开展旅游配套服务“五个一”工程,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围绕构建区域旅游交通“一条路”,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完公交、旅游巴士、游船等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城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市区旅游无障碍通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围绕织好游客接待服务“一张网”,完善旅游集散网络。完善区、乡、村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加快洪家山、仙女寨等核心景区的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以乌石峰、雷阳峰和杨材山等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线路的二级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拓展各乡村旅游点三级游客集散中心功能,增强各旅游区和旅游点的接待能力。围绕搭建游客入住“一张床”,完善度假服务设施。以城区现有的酒店、宾馆为基础,拓展洪家山、仙女寨等主景区的度假服务设施。学习借鉴外地民宿经验,开辟农家特色旅馆等住宿服务设施。特别是对各景区的住宿设施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景区的环境承载量。围绕做好特色餐饮“一桌菜”,打造特色旅游餐饮业。培养和建立适应游客和当地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品种、档次、质量、风味需求的旅游餐饮业,重点开发娄星地方菜,推出面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餐饮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做好龙舟宴、全鱼宴等“一桌菜”工程。围绕包装“一袋土特产”,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我区红薯皮、红薯片、坛子菜、红心蜜柚、杨梅、枇杷等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可在品种改良、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上进一步优化,突出娄星元素。并在城区、各旅游景区开辟和规划一批购物点,以出售土特产品、景区旅游纪念品为主,搭配出售导游图、景点文字、音像资料等旅游实用产品,打造点、线结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使娄星旅游形象宣传与特色产品营销互动推进,进一步丰富我区旅游产业内涵。

  5.理顺管理机制体制。建立“领导挂点协调、部门协作联动、乡镇主导推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探索“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娄星区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定期研究、统一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二是创新旅游管理工作机制。把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形成规范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特别是结合社区营造工作,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外来企业经营”等模式,努力培育一批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组织,以此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探索区域开放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高速高铁通道经济优势,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强与水府庙、长株潭等周边热点旅游区的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

  6.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一是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上级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结合中央、省市支持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争取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等。

  7.拓宽旅游市场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融资模式进行建设,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金多元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省内上市公司、投资集团、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有计划性地组织举办旅游项目招商洽谈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本区籍有实力的企业家、商人回乡投资旅游业。就地培养一批,鼓励本区有关集体和社区居民投资旅游业,并对新办旅游企业给予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

  8.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旅游管理者、经营户和导游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主要针对管理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服务技能型的旅游人才,以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为主要内容,构建分层分类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侧重乡土导游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软环境。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去年九江实现旅游总收入1486.59亿元
下一篇: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