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消费折射经济转变 外媒:电影旅游火爆 传统商品失宠

admin 2018-02-27 09:01:25 导读

导读 :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外媒称,中国传统的春节消费热潮持续到了狗年,高科技消费品在像电影和外出就餐等节日活动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传统的春节消费热潮持续到了狗年,高科技消费品在像电影和外出就餐等节日活动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2月23日报道,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月15日至21日的春节期间,餐饮和购物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0.2%,达到约9260亿元人民币(约合1860亿美元)。类似扫地机器人等消费品尤其受欢迎。

此外,中国票房收入也飙升了52%,其中本土喜剧“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领衔票房。国家旅游局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12.6%,达到4750亿元人民币,东南亚国家依旧是最热门的出境游目的地。

报道称,继春节假期之后的首个工作日,随着旅游和票房数据的强劲增长,与旅游和电影相关的在岸中国消费股票也紧跟上涨。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他们预计2018年票房收入增长将超过25%。

报道称,这些开支数据凸显了中国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长期转变,以及摆脱了老式的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

北京民生银行研究员温彬(音)说:“近年来,在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如电影院和电信等领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现在可以更好地享受娱乐服务,这将有助于提升未来的整体消费。”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月22日报道,假日期间,上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豫园”每天接待游客达20万人。“昨天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玩儿,今天转战这里”,20日下午,来自安徽省的一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在挂满灯笼的商店街上漫步,头上还带着在迪士尼乐园购买的三角帽。此外,跟着导游的三角旗行走的团体游客也引人关注。

报道称,一般认为,与10月的国庆节不同,春节期间一家人回老家团聚的情况很多。但近年随着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同时中产阶层收入持续增长,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的家庭也在增加。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春节期间赴海外游客达到650万人,将创出历史新高。日本的羽田机场的国际航线航站楼在长假的最后阶段,因享受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的回国高峰而一片混乱。

此外,回乡探亲群体的娱乐消费也表现强劲。据中国电影调查公司“艺恩咨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票房收入超过50亿元,比1年前增长6成。电影院观影人数自2016年至2017年初增长乏力,但近来由于热门作品的续集持续上映等推动而迎来快速复苏。

同时,电子结算和电子商务普及等消费模式的变化更加明显。借助腾讯控股运营的智能手机结算服务“微信支付”,7.68亿人利用红包功能互赠“压岁钱”。据第二大电子商务企业京东集团在春节前汇总的统计显示,水果等生鲜食品的订单翻了一番,往老家等邮寄礼品的用户正在增加。

另外,旅游等“体验型消费”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型的商品销售增长乏力,原因之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乏力导致的财富效应缩小。(编译/王天僚)

中国春节消费折射经济转变 外媒:电影旅游火爆 传统商品失宠


春节期间的上海豫园(《日本经济新闻》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延伸阅读】年味儿淡了?外媒称中国春节旧习俗与新事物折射社会变迁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外媒称,春节这几天,在中国常常听到一句话:“现在年味儿淡了”,禁放鞭炮、反向春运、旅游过年、电子红包……一堆网络热词似乎给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解。“年味儿”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淡了”的?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和矛盾,而时代变迁下的社会管理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1日报道,过年放鞭炮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古诗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辞旧迎新是很多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儿。但如今城市禁放烟花爆竹有更有力的理由:烟花爆竹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隐藏火灾和人身安全事故风险,因此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被视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治理的体现。

今年北京实施禁令以后,PM2.5同比降幅超过五成,除夕当天五环内“零伤情”“零火情”,效果明显。也有市民也表示,过年不一定需要放鞭炮这种形式,应该回归根本,一家团聚就好。

报道称,多数人都认同“过年最重要的是家人团聚”的观点,但是到哪里聚又成了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年已不再意味着一定要返回故乡,把原本在家乡的亲人接到城市里过节的“反向春运”盛行,更有人举家出游来个时髦的“旅游过年”。这些新形式可以解决“人在囧途”的春运交通困难,也能化解“到谁家过年”的夫妻矛盾,因此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有学者指出,现在很多“农二代”已不像父辈那样能通过回乡寻找精神上的慰藉,返乡过年也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浓厚的归乡情感。

报道称,安静取代了热闹,进城取代了返乡,电子红包取代了信封……有人为时代的进步鼓掌叫好,也有人为传统的消失摇头叹息。习俗变迁的背后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无处不在,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得以集中体现。

报道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放鞭炮、走亲戚在家族庞大、联系紧密的中国农村体现着热闹与兴旺,但在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爆竹带来的却是污染和危险,七大姑八大姨与年轻一代也交集不多,穿新衣、吃大鱼大肉这些习惯虽有传统涵义,更多还是物资短缺的经济条件所致。在以往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一致,更容易维持共同的习俗,而在多元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过年”虽然仍是大众共同话题,但更多个人倾向自我选择。

报道表示,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也令社会管理者面临更大的考验。拿北京禁放鞭炮为例,有人怀念热闹的气氛,也有人渴望安静和安全,另有如“过年打麻将赌资100元以上拘留”的规定也在网上引发了争议。

报道表示,现代社会管理是项精细的工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旧的习俗仍有活力,新的事物又不断涌现,政策的制定怎样平衡各方需求、宣导工作怎样合情合理也值得深思。

中国春节消费折射经济转变 外媒:电影旅游火爆 传统商品失宠


2月16日,游客在山东台儿庄古城观看民俗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2-23 00:18:01)

【延伸阅读】中国游客春节涌向日本 日媒:多是回头客 不再爱“爆买”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日媒称,春节期间,很多中华圈的游客利用长假访问日本。存在感正在加强的是访日两次以上的回头客。与没有遗漏地游览全国旅游胜地的旅程相比,根据当时的兴致和兴趣选择目的地的人日趋突出。此外,重视餐饮和娱乐等“体验型消费”的倾向也在加强。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2月22日报道,一名在上海居住的研究生(25岁)这次是第10次来到日本,和当公司职员的男性朋友(25岁)一起来日本。在全部8天的旅程中,将在东京逗留3天,在仙台市逗留5天。在仙台,计划享受在日本玩的第2次单板滑雪。据说此次没有具体的购物计划。

“去矶丸水产”,第3次来日本的29岁女性期待的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是海鲜居酒屋连锁店。对于兵库县的有马温泉和神户的西洋馆等常规旅游胜地表示期待,另一方面,还关注日本人平时常去的店。在7天的旅程中,购物的预算仅为7万~8万日元,显得比较节制。

日本经济新闻社16日在JR东京站前、涩谷站前和大阪道顿堀等处对来自中华圈的访日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虽然只是针对不到20组游客、规模有限的采访,但三分之二受访者称,来日本是“第二次以上”。10次以上的游客也有三组。购物预算定在20万日元以上的人和定在15万日元以下的人处于基本相同的数量。

报道称,在询问期待的地点和店铺时,“蟹道乐”、“堂吉诃德百货”、“歌舞伎町”和“烧肉一丁”等具体的店铺名和地区名经常被提到。

报道称,第三次来日本的57岁男性要去作为苔寺而闻名的京都西芳寺,“听说到那里能放松心情”。来自福建省的58岁男性黄炎(音)是第一次来日本,但目的地并非大阪和京都,而是岐阜县的“白川乡”。据称,在降雪多的时期,白川乡在中国也很受欢迎。

报道称,访日中国游客自数年前开始激增,当初购买动辄数十万日元的品牌珠宝饰品和大量家电的游客引人关注。近年来,购物热情下降的回头客似乎正在寻找更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此外,中国游客购买的礼品也日趋多样化,来自北京的26岁王芯(音)表示,“很多朋友都拜托我购买知名女演员宣传的加热式电子香烟IQOS”。据称在中国的电商网站上处于缺货状态。

日媒注意到,中国春节期间的长假是15日~21日的7天时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春节期间访问海外的游客预计达到650万人,将创历史新高。从热门的旅行目的地来看,日本仅次于泰国位居第二。因为日本距离比较近、交通基础设施也很完善。此外,日本四季分明,充满魅力的地区随着季节而不断改变,这一点似乎也在推动回头客的增加。

中国春节消费折射经济转变 外媒:电影旅游火爆 传统商品失宠


资料图:日本的居酒屋“矶丸水产”(《日本经济新闻》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2-23 00:18:01)

【延伸阅读】新媒关注单身人士怕春节被催婚:“长辈满满的套路!”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2日刊登专栏文章《又是催婚的季节》称,因为怕被催婚,中国春节有一些单身人士不愿回家。有些人发现自己和老家的亲戚已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可聊,而对方总会习惯性地追问结婚了没,这时就只能艰苦地保持笑容尬聊。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称,我有一群朋友春节不喜欢回家过年——怕被催婚的单身人士。

“一回家,亲戚朋友问的都是个人问题,烦死了。”玲玲(本文人物均为化名)自从去上海念大学、再到北京从事环保倡议工作以后,发现自己已经和山西老家的亲戚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没有别的可聊,对方总会惯性地追问她结婚了没,她又不觉得自己跟对方熟悉到可以掏心倾诉找不到适合对象的寂寞,就只能艰苦地保持笑容尬聊。

老家山东的郑海说:“我毕业后就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的时间很有限,回家本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是因为结不结婚的问题,搞得大家很不愉快。”

他的父母先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催,就是“叨叨叨叨叨”,双方大吵,最后沉默以对。“我经济独立,不必靠父母。但家庭的冷暴力,比什么都难受。”

姚宁解释,结婚只是长辈催的其中一个环节。“最先是被催着相亲、被相亲;有了对象以后被催婚,婚还没结就被催着要小孩;有了第一个孩子,过年家里的老人都在催,什么时候给弟弟要个妹妹。长辈满满的套路!”

33岁的陆大伟这么分析父母催婚的出发点:“一是为我好,心疼我一个人在北京生活没人照顾;二是为他们自己,希望能尽早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享受子孙满堂的福分;三还是为他们自己,满足他们和身边人交往时的虚荣心,这在小地方的熟人社会比较严重。”

“90后”郑海不喜欢从结婚防老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这么做的目的性太强。他也不接受从传宗接代的角度去看待婚姻,认为延续基因是过于强化人动物性的一面。“我明白父母的出发点,但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外人不应该插手,包括父母。我的人生的大方向,我希望自己掌控。”

据说在淘宝、QQ群里,可以租人假扮男友或女友,带回家过年见长辈交差。为了近距离了解中国家庭怎么看待子女的终身大事,我通过朋友圈广告,愿意免费扮女友,初一上有催婚烦恼的朋友家拜年。

结果:我失败了,没有人愿意“租”我。不过这个小试验给我两个体会。第一,在身边工作的朋友,大多表示不会考虑租人,原因包括拒绝把人给物化。他们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说可能有租男友、租女友的事,但身边都没有真正这么做的朋友。这提醒了我,中国的社会现象有地域之分,不能以为在媒体报道看到的一些新鲜奇怪的现象,放之全中国而皆准。

第二个体会让我特别感动。有个大龄的朋友认真考虑了半天,终于还是决定不这么做,理由是担心父母空欢喜一场过后太失望。尽管被催婚让他感觉很烦恼,但说到底他还是心疼父母的。抛开世俗传统和养老的物质需要,家人就是这世上最心疼你的人。

中国春节消费折射经济转变 外媒:电影旅游火爆 传统商品失宠


资料图:一名市民在济南千佛山公园举行的“七月七相亲大会”上用手机记录相亲信息。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团圆 交流 个性—— 狗年春节旅游的三个关键词
下一篇:辽宁新民春节旅游活动趣事多 揽金530万元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