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京津冀一体化已升级到国家的重要战略层面,区域一体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应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市政协委员、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超琼认为,京津冀实现旅游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地缘相依的三个行政区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具备非常好的发展条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京津冀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深化系统的全面合作机制,因此阻碍了三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无法产生区域竞争力和共同的实际旅游效益。
二是三地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区域资源对接、协作的方式不明确,三地旅游发展思路契合度不够,无法做到资源和优势互补,缺乏更具时效性的一体化开发运营模式,由此产生重复建设和资源分割的问题。
三是京津冀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全方位升级,整合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真正落地,方便旅游者,提升旅游体验。
何超琼委员建议
为加快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带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消除旅游者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交通和制度障碍,实现旅游者在京津冀区域内无障碍自由流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措施入手:
首先,建立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并通过资本手段实现利益共享。目前,通过各地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京津冀旅游发展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已逐步完善。政府应建立常设性的京津冀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或旅游一体化组织,通过政策导向、制度设定和监督协调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利益关系,保障区域旅游合作顺利进行。例如,东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归功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及区域旅游行业组织的重大作用。京津冀旅游大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机构能够协调三方利益的平台,这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旅游一体化发展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在大型旅游专项的开发和经营上可通过区域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起来,实现利益共享;除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外,还可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的经验,设立相应的三地旅游联合基金会,来支援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其次,对三地互补性的特色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塑造跨区域旅游产品并进行联合开发和多方位推广。例如:粤港澳在自然和文化的内在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为区域旅游市场的合作提供了基础。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旅游合作,被称作“一国、两制、三地、四种文化、五个特区”荟萃的特殊旅游区域,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区域旅游合作样本。北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元的现代文明都市以及世界级的旅游品牌知名度,但是海洋旅游、近代文化观光等相对欠缺,天津的“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以国际邮轮港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系列则恰好与北京形成优势互补,河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集散中心、经典线路。三地应加强合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联合制作《京津冀旅游地图》,推广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或休闲游年卡;推进统一的旅游资讯平台和APP软体,在“互联网+”时代对一体化的旅游线路进行有效推广,三地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品牌和形象,逐步形成旅游市场行销一体化。
再次,完善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在餐饮、住宿、购物、资讯、安全保障、处理投诉等方面的区域标准化的制定,实现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特别是应加快区域交通格局一体化建设。在三个区域内除部分节假日外,取消公路分散收费关卡,或针对自驾旅客推出京津冀高速公路优惠政策;增设更多的京津冀旅游直通车和旅游专列;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日本的铁路通票(Japan Rail Pass)或欧洲铁路通票(Eurail)等,进一步实现京津冀公交、地铁和铁路一卡通,推出自助游交通日票、周票或月票;开通空铁联运,构建京津冀复合型枢纽机场群,方便三地游客自由出行。通过共用京津冀交通设施能够优化各地交通网络结构,有效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共用,给整个京津冀带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