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质”力从哪里来——长沙高质量发展样本系列报道(下)
本报记者 俞慧友 李 艳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近期的长沙城,高朋满座,宾客不断。
岳麓峰会集聚全国互联网英才,长沙妥妥站稳中国“互联网第五城”的脚跟。
“中国航天日”走进长沙,“顺”出了湖南优秀的“航天资源”并传递给全中国:航天军工科研,长沙、湖南,卧虎藏龙。
“最炫航天风”刚过,工程机械装备的“热浪”又袭来。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来自中、美、德等国的1150家工程机械企业,来长沙展示自家装备“风情”。短短4天,现场采购金额逾200亿元。其中,湖南团拿下现场签约总金额近百亿元。
世人惊叹:原来长沙不只有袁隆平和超级稻,还有诸多大国重器。世人也好奇,这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质”力从哪里来?
发展之源:真抓实干,以创新驱动发展
长沙缘何高质量发展?一份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最新通报表扬可以侧观。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措施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湖南等五省(自治区),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受到表彰,并获两项2019年度国家支持地方发展高新技术的激励。
湖南做了啥?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科技“质”力投放有大手笔:
实施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6.3%,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7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1.7亿元,同比增长38.7%;
实施100个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强化基础研究,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湖南成全国首批签约的四省份之一;
编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空间规划(2018—2025年)》,积极推进科技“三评”改革,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这些努力没白费。同年,该省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中部省份再升级。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今年湖南新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新政,举全省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省会城市长沙,作为当之无愧的“老大”,引领13市州“兄弟”,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家老小向前冲”。
“两山”扎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几年前,要问长沙有什么山,大家一定脱口而出“岳麓山”。如今再问同样的问题,长沙人会自豪地回答“有两山”——岳麓山和马栏山。这“两山”是今天长沙创新的“根基”。
“河西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是长沙的宝地,要把这里打造成湖南知识的源泉、人才的高地。”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饱含深情地表示。
科技城里,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9所高等院校,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7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还有12万科技人才,30万青年学子。
“我们要把大学城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人才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地。”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如此表态。
目前,大学城逐步形成“一圈、一廊、一街、一镇、一区”的科创经济发展新格局。“一圈”为环后湖知识经济圈;“一廊”为中南大学创新经济走廊;曾经赫赫有名的“堕落街”,如今成为了桃子湖高校双创“一街”;“一镇”,是隐于西湖文化园双创基地的“互联网58小镇”;“一区”为岳麓高新区,是大学城的“编外”科创平台。
与大学城一江之隔,是长沙的新“山”——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2016年,湖南首次提出打造“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网络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一年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湖南省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和长沙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们着力把这里打造成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园区。”胡衡华如此定位。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为打造马栏山,省市出台“1+1+6”政策体系,推出园区模式、培育企业、公共平台等6方面74条举措,建立了“四奖两补三支持”政策群。
“马栏山文创园现已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广播电视产业园区。我们正着力打造高新技术、全产业链视听制作共享、双创等八大公共平台,为产业发展服务。”园区管委会主任邹犇淼说。
智造加持,让“工程机械之都”高质量腾飞
“这次展会达到了国际展会的水准。”首次来长沙的美国凯斯工程机械产品经理马特奥·卡罗,如此评价刚闭幕的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
“长沙优势是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胡衡华的话,透露出长沙的“智造”野心。
举办该省有史以来国际化程度最高、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展会,就是长沙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通过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等长沙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日报长沙5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