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遵义6月24日电 题:上海“科技水”入黔 “解渴”缺水致贫
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水往低处流”,原是寻常不外的物理知识。在黔北红丝乡,一道溪水却“飞流直上”739米,解决全乡1857名住民的糊口出产用水,改变了缺水致贫的场面。
红丝乡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初来此地的人只觉满山苍翠、云雾迷蒙,很难信赖这里饱受缺水之苦。
上海援黔干部、务川县委副书记钟争光先容,中国西南山区普遍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务川亦是云云:人和耕地在山上和半山腰,河道却在山脚下。“村民看获得水,却用不上水,守着‘水缸’喊渴”,大量村民因缺水而致贫。
“从我记事起,开家世一件事,就是背水。”红丝乡上坝村村民高文华抱着半人高的大木桶告诉中新网记者,来回水源地的山路高卑,车辆不通、骡马难行。只能靠人背着120斤重的水,在山间跋涉近3小时,才能换回一家人一天的糊口、浇灌用水。67岁的村民傅尚强撩起上衣,因为水桶的持久摩擦,他的后背上已留下数道约一指长的疤痕。
背水,是红丝村落民们生生世世的苦劳。
若何将山脚下的水奉上山?此间官方也曾实验电提灌、建小水窖等办法。然而,电提灌奋发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让本就贫困的村民难以承担。小水窖过于分离,卫生得不到保障;再赶上持续好天,小水窖也无法满意村里人畜用水。
对此困境,上海援黔干部多方求解。终于,上海一家科创企业的专利发现“天然能提水体系”让钟争光面前一亮。
图为村民向记者演示先前使用的背水桶。 李姝徵 摄据钟争光先容,该“天然能提水体系”以细小水力能作为动力,操纵河道的落差将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水流冲开阀门并压缩空气,形成有压空气后,再将低处的水压至高处。天然能提水不仅用水成本低,且环保无污染,后期维护成本也大大低于电提灌。
不消燃油不消电,清亮的活水“飞流直上”涌进海拔739米的山顶蓄水池中,再从入户管道中流入各家各户。“跟做梦一样!”高文华拧开自家厨房里的水龙头,欢天喜地地说:“有了自来水,我家第一次能用热水器。”
“水往高处走”,财路滔滔来。在通了自来水的上坝村,随处可见村民们栽培的油茶、天门冬等经济作物。高文华家的50亩茶园用上了浇灌水源,本年估计能收入约20万元(人民币),“来岁我还要扩种。”
不仅是红丝乡,天然能提水工程更在务川全县“各处着花”,纵横交错的输水管网将山间清泉送至千家万户,为山区脱贫致富“解渴加油”。
据钟争光先容,今朝,务川县都濡街道鹿坪村、黄都镇云丰村、蕉坝镇麻青村多个天然提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建成后将有用解决15000人宁静饮水问题,保障5000亩以上财产基地用水,彻底解决本地村民宁静饮水和出产用水的后顾之忧。
解决中国西南山区工程性缺水,上海扶贫干部一直“在路上”。上海扶贫办方面暗示,他们正在总结经验,欲为解决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域工程性缺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措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