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2003年3月,根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浙江全省“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的盛景得以在全国率先实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15周年。1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来到欠发达地区的田间地头,依靠科技创新扶助当地农民造血扶智、脱贫致富,为推动我省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网近期推出科技特派员15周年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走访浙江省内偏远山区,探寻科技特派员们的足迹,讲述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敬业实干、创新创业的事迹,展示这一平凡而伟大的队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李强(右)传授龙坑村村民关于黄茶的种植经验
浙江在线11月2日(浙江在线记者 赵磊 通讯员 舒康)“科技特派员是省委、省政府送给山区农户的‘科技大礼包’。”谈及近年来丽水市依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成就,当地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将之归功于这些深入山间地头的“科技引路人”。
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创新力量,科技特派员成为了全省高校院所帮扶丽水山区村民的“连心桥”。1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特派员们来到这里,为当地农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绞尽脑、跑断腿。
从2003年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至今,已有1179名科技特派员派驻到丽水全市各个乡镇开展科技帮扶,开创了每一个乡镇都至少有一名科技特派员的局面。凭借科技特派员的“东风”,让“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市实现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快速提升与山区农业科技的跨越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专家发挥作用、村民脱贫致富”良好局面。
李强(右)为农户示范茶苗栽种的正确方法
育成一个品种 撑起一个新产业
“这棵苗种的不够直,要重新扶正。”“茶苗的间距不要留太密,会影响以后的生长。”临近11月的深秋,正是栽种茶苗的好时节。在缙云县大源镇双坑村山间的梯田上,省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副研究员李强在种茶的农户间奔走着,悉心指导当地村民栽种着当地的特色茶叶——缙云黄茶,而这已经是李强派驻在大源镇当科技特派员的第11年头了。
说起这缙云黄茶,那是在2007年,与李强同在缙云县当科技特派员的白坤元在一农户茶园发现的珍稀茶树株系。为此,中茶所成立了黄茶协作组,开展黄茶的系列试验研究。为加速黄茶产业的推广,2013年,中茶所专门组建了以李强为首席专家的缙云县黄茶团队科技特派员。
五年时间里,李强带领团队对当地的黄茶产业开启了“全方位”帮扶模式,通过加快种苗繁育能力、扩大种植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开展黄茶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组织黄茶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不但在全县范围创建了省级农业主导产业(茶)示范园区,还建立了4个良种繁育基地,茶苗繁育能力达到1350万株/年,实现缙云全县黄茶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值3600万元。
李国忠是缙云县大源镇位置最偏远、交通最不便、经济最贫困乡村之一的龙坑村村民。从2011年开始,李国忠积极参与到李强团队的“小农户集中连片种植模式”中,开始种植黄茶。近几年,他生活水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今年,李国忠家2亩黄茶出售插穗收入1.2万元、鲜叶3万余元,亩产值达2.1万元。“以前山上都是荒地,零星的种点毛豆和番薯,也都自己家吃掉了,根本没什么收入。多亏了李老师的指导,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李国忠说,目前全村有293户在种植黄茶,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730亩。
为更好地指导基层农民创新活动,李强于2015年底创建了“缙云县茗源创新工作站”,以中茶所科技人员为主体设立了由20名专家博士组成的创新服务团,持续为缙云茶产业基层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去年7月,李强以牵头人身份协助缙云县科技局组织18名科特派和13家农业企业创建缙云县科技特派员创新联盟,并担任理事长职务。联盟按照各位特派员专业方向,分为茶叶蔬菜等6个专业组,通过既有独立性又有协助性的组内与组间协同,有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在缙云跨乡镇跨专业协同帮扶,目前联盟黄茶团队的技术服务工作已覆盖全县18个乡镇中的10个。
在李强团队的帮扶下,缙云黄茶从一个单株,成功育成为一个品种,继而撑起了当地一个新产业,让缙云县大源镇从“穷窝窝”变成了“金窝窝”。2015年,缙云黄茶成为G20杭州峰会用茶,经浙大CARD等机构评估,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90位,从此成为业界高效益农产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