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高科技与中国电影的新时代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演播厅举行。本次论坛聚焦高科技时代下的电影发展新思路,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新科技委员会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上海文化和旅游局巡视员王玮分别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单世联主持。
胡昊在致辞中表示,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已成为助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高科技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饶曙光在致辞中表示,电影业是高新科技运用最快的领域之一,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除了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之外,对电影来讲更重要的是要有懂高科技的人才。
王玮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转型的时代,但在高科技方面还存在短板,希望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能够很好地支撑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邵奇主持了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首先发言的是饶曙光教授,他的发言围绕“高科技与中国电影语言的再现代化”展开。他表示,在虚拟影像、云计算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运用于电影制作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再现代化。不仅要把高科技作为一个技术手段、工具要素和电影相结合,更要将其融入到语言层面、叙事层面、美学形态层面,使中国电影能够与世界电影发展保持同步的发展。
上海电影集团前副总裁、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从观念、物理形态、放映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于高科技的理解,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寄望。他相信未来上海影视文化基地的建设,可以给中国电影的高科技和新时代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高新科技研究部主任刘达演讲的题目是“高新技术支撑引领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他从当前全球电影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高新技术支撑引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做了分享。目前,电影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融合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机器学习驱动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信息时代向智慧时代演进。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常委、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建强在主题发言中谈到,随着审美视野的变化和审美经验的革新,高科技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内容的扩张,当电影驾驭科技时,可以使影像如虎添翼,神采奕奕,但当科技凌驾于电影之上时,影像就可能丢失命门而趋向于衰亡。在物质主义、技术至上、炫耀性消费、娱乐至死等现代思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内心价值的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亦中从历史脉络的角度对电影这个“机械文艺女神”进行了再认识,他溯源了中国电影从《南征北战》的“土摇臂”到微观武侠的科技发展历程,总结电影一方面是受惠于科技的,艺术体现了技术运用的价值,同时,技术是为故事、内容效力的,是为观众体验,感动观众效力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贾磊磊作为上午主题发言的最后一位嘉宾,总结了科学技术带给电影的是什么,强调相对于传统电影纪实美学为主导的时代,现在的电影是由科学技术唱主角的一个新影像的美学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改变了电影。电影不再是以现实反应现实,而是以假象的现实制造现实。以虚拟的技术模拟现实,并以此将人类的想像世界做无限的延伸,数字技术这种无所不能的高科技手段,必将为电影带来新的途径和意义。
上午的圆桌讨论环节,由香港电影发展局委员、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卓伯棠担任主持,贾磊磊、刘达、李建强、李亦中、彭流萤(《电影艺术》编辑)嘉宾参与讨论。
卓伯棠提出不能只说高科技对电影如何帮助如何完善,他认为人文的反思更加重要,因为电影故事最后还是要讲到人,这对电影来说还是重中之重。随后刘达针对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所存在的几个短板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认为要将艺术创作和科技两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李亦中认为电影要想打动观众,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故事和人文情怀做支撑,这个是当下青年电影工作者需要磨练的。贾磊磊从电影的评价体系发表了自身的看法,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文化工业,出品人作为这个文化知识产权的拥有者,需要对影片负全责,而不是一味将影片的失败归咎于编剧。李建强提出中国的电影创作既是文化业、电影业,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彭流萤从杂志对于电影科技领域的关注发表了自身的看法,虽然目前对于电影科技的关注度很高,但纯粹的电影科技的稿件却十分稀缺,在此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下午的专家主题演讲由李建强主持,他引用李政道教授的名言“技术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层,在山顶上会合”拉开了下午的论坛序幕。
来自美国迪士尼的动画分镜师、红巨星动画工作室创始人兼导演DaltonGrant,用生动活泼的方式阐释了他对电影科技、预算与创作之间的博弈关系的看法。
卓伯棠提到,在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时候,要清醒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以及它背后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副作用,提醒人们要知道反思。其次,他强调人的主体性,我们发明科学技术不是为了让它来驾驭我们的生活,而是让它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
特纳国际亚太区副总裁陈永光从内容和技术的相加如何重组我们的影视生态为话题开始了他的主题演讲。他详细介绍了了世界上几个典型的案例,特别是NETFLIX的成长。他的演讲数据翔实、例证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广标委电影分标委委员刘晓春演讲的主题是“数字电影工业体系与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他用一套严密的标准,清晰地描绘了数字工业体系的架构。他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拍摄的花絮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坚船利炮,只有长刀大矛,没有严密的工业体系,只有作坊,我们无法和电影强国抗衡,也无法使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
数字王国副总裁、DI部门总监、高级电影调色师张亘在演讲中表示,目前无论从拍摄端、获取端、制作端到播放端,都已经非常高地提升了水平,当下要着眼未来,强化数字化制作的流程,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才能更好推动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
最后进行主题演讲的是国安新桥影视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视效总裁刘彭羿,他介绍了电影特效的挖掘机——Houdimi软件。他通过分享自身的心路历程,寄语想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电影工作者们,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释放到电影这个产业当中,才能真正为它做一点事情,而成功只是努力的一个副产品。
下午场的圆桌讨论由刘晓春担任主持,卓伯棠、陈永光、张亘、刘彭羿、贺永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董锐超(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超高清视频技术专家)、车欣(北京欣和景程科技有限公司CEO)等嘉宾参与讨论。
贺永表示,电影家协会作为电影的行业协会,是党和政府团结广大电影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有条件也有义务为电影做一点事情,希望科技能够真正为电影服务,促进电影产业进步。张亘认为当下电影从业人员,无论是在创意和制作领域,还是与电影相关的领域,最应该保持的是耐心,而最应舍弃的则是复杂。刘彭羿认为电影制作产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宏观架构上的问题,而是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流失和他们坚持的时间非常短,我们需要一线的“老技工”把他们的技术传承下来,这是电影工业最重要的基础。陈永光认为中国要有本土创造的标准,而且由产业各个执行者,按照市场需求创作出来的,这不是一天可以做成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慢慢学习国外的技术。车欣通过讲述自己的实践体会,阐述了在技术融入一个传统行业的过程中,传统行业里面的美学和传统工作方式会很快适应新的技术,然后把它的艺术性和新技术嫁接在一起,做出新的东西。最后,刘晓春提出了两个问题,电影拍摄有大量的空镜头,这些空镜头是宝贵的视听资源,国内很多媒资系统如何实现这些资源共享?这些资源能否协同共享?对此,刘彭羿认为资源共享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政府是否愿意,在国家没有公布相关政策之前,他们不敢做这种事情;董锐超也谈到,等到最后商业能够“一统江湖”的时候,这个资源就会用起来,就会变得值钱。
在听了各位业界精英的讨论之后,来自交大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应该要怎么样运用这些高科技来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亘给予了回复:我们今天把中国本身的文化,我们的意识表达出去,先把故事说好。技术不能帮你把创意做好,人可以;技术不能把你的管理做好,但是人可以。
在愉快而热烈的交流中,高科技与中国电影的新时代高峰论坛顺利闭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巨大机遇,论坛中专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分析与预估,为高科技时代下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
作者:
姜兆清、崔辰
摄影:
阿孜古丽、任佳杰、邵议霆、唐子隽
供稿单位:
媒体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