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时代,我是如何阅读新闻和媒体的

admin 2017-03-21 15:00:12 导读

导读 : 最近关于付费阅读,内容创业,新闻和媒体我有不少想法,打算逐渐写出来。恰好上周《新闻实验室》创始人方可成邀请写写我的媒体食谱(新闻实验室的一个项目,邀请...

  最近关于付费阅读,内容创业,新闻和媒体我有不少想法,打算逐渐写出来。恰好上周《新闻实验室》创始人方可成邀请写写我的媒体食谱(新闻实验室的一个项目,邀请大家来分享如何阅读新闻和获取信息)。这篇文章首先发布在新闻实验室,但是版本略有区别,发在我自己帐号的这篇会更详细一点,也会加入一些个人感受。

  很多人有过这个疑问,我们做为非媒体从业者,是否需要真正认真考虑每天阅读什么信息,或者是随便看点什么消磨下时间就行了。新闻和信息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对实际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和改变?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从长期看,我相信阅读足够多的信息一定会有长期效益,无论是未来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或者在什么地方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在最近的10多年都经历了非常精彩的变革时代,很多人的命运都是不知不觉改变的,比如,我们应该在什么领域投入时间,未来行业会有什么变化,应该在什么地方生活,甚至似乎有一个机会,我要不要冒险试试看?是打好这份工还是去创业…相信在过去的10多年里面,每个人都不止一次面临这样的问题。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根据什么,做出什么判断,如何选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在综合一些信息考虑之后的结果。对个人来说,真实可靠的信息,最大的帮助莫过于此。而阅读新闻的短期效应,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不被蒙蔽。从更具体的案例说,可以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如果现在你有两周假期,有足够的钱,去瑞典旅游安全吗?一个版本是川普说的,瑞典经常出事,看看这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另外一个是所谓“主流媒体”说的,瑞典很安全,犯罪率比美国大城市低得多。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而且往往不能代替别人做决定。所以,对非媒体从业者来说,阅读新闻、获取更多准确和专业的信息是有意义的。退一步说,新闻写出来本来也是给普通人提供信息的,大多数媒体并非面向专业人士。我的f媒体食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为:全局性的、直接关联的、社交和非社交网站。具体内容如下:

  全局性的信息主要来自大报。我读的比较多的是纽约时报、卫报、独立报。其中纽约时报是付费订户,因为它的时效性、覆盖面、准确性上有比较好的平衡,篇幅长度合适,也有比较丰富的历史链接。除了获取信息,当作英语阅读材料也不错。除了新闻,我还读纽约时报的美食和旅游两个分类,质量也都很高。卫报和独立报都是英国媒体,很多时候他们能体现出另外一种视角,是不错的补充。

  纽约时报成立已经166年,历史上出过不少错误,也道歉过,长期来看,它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不信任美国媒体,也很正常,有一些新闻事件当事人也这么想。比如斯诺登曝光棱镜事件,就选择先向卫报记者披露自己的身份。在斯诺登相关的一系列新闻报道里面,卫报总编受到了来自英美两国政府巨大的压力,但最终他们抗住了压力,以实际行动捍卫了新闻自由。如果觉得纽约时报和卫报都太左了,那么独立报是著名的中立派,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订阅纽约时报有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它提供了一个叫做“时间机器”的功能,可以查从166年前的创刊号至2002年所有出版报纸的内容。在这之后的内容就直接以网页数字形式存在了,等于对于订阅用户,纽约时报的166年新闻都是可以随便查询的。翻翻历史上某一天报纸的头版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从里面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就算不为研究目的,只为满足好奇心都划算,比如,去查查自己生日,或者父母和朋友生日的头版什么的。

  

“假新闻”时代,我是如何阅读新闻和媒体的

  图:随手在时间机器里面一翻,找到了这一张,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直接关联的信息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地理位置上的关联,比如我住在加拿大渥太华,为了熟悉这个城市和知道我身边发生什么,从搬到这里我就在本地寻找一份质量比较高的媒体做日常新闻阅读。地方媒体的投入比不上大报,但也有质量不错的。渥太华公民报(Ottawa Citizen)就是当地人比较喜欢的媒体。我主要读它的本地新闻事件和活动信息,比如市政新闻、选举、法律法规变更、火灾、事故、每周城市里的特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还有加拿大全国性媒体每日邮报,从这里主要关注一些联邦级事件、新闻以及的分析,这些没有城市级别事件那么密切相关,但仍然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知道它们绝无坏处。

  这两部分主要来自专业媒体。我帮两家比较出名的媒体(一家美国、一家英国)做过后台系统,知道他们的产品逻辑,工作流和每个角色的权限级别,至少从技术的角度看,我相信他们的专业性和严谨流程。虽然中美两国都在指责美国大媒体假新闻,但实际上从严谨和规范上讲,目前还很难找到比他们更可靠的新闻来源。个人虽然能提供一些补充,但做处理远远不够。新闻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工作,至少到目前,还很少有个人能做到这样的投入。所以,信任专业媒体,再加上个人视角来做补充会比较全面。以上列出的专业媒体都是英文媒体。中文媒体质量问题很大,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有政策性原因,也有行业水平和眼界原因,在此不展开论述此事。我是非常推荐大家去读英文新闻的,起步有一些困难,要查着字典读,开始可能读的很慢,一天读一篇甚至两天读一篇都有可能,但读两周就会发现阅读速度快速上升。美国大选之后,每天美国新闻如同美剧一般精彩,我因此也读的比过去多很多,觉得越读越轻松。这也是个提高英语水平的好机会,总之,没想象的那么难。

  最后是社交和非社交网站,所有非专业机构产生的内容都放在这里。比如 reddit 和 twitter。reddit 从新闻首页起家,但现在实际上是无数基于共同兴趣社区的聚合地。我在这里除了看看被用户顶到首页的热点新闻,还关注了了不少板块,除了个人兴趣之外,和媒体/信息相关的还有:中立性讨论政治的板块 NeutralPolitics、向历史学专业学者和研究者提问的 AskHistorians、用户分享日常发现的 todayilearned。这三个板块消息都不多,质量和气氛都很好。没事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经常能遇到值得一读的讨论。Reddit很好玩,它是Geek创建的,但是对于新闻、媒体和历史行业有巨大贡献,普通人得以在此讨论新闻和发布内容,并且被更多人看到。在社交网络逐渐替代论坛的今天,Reddit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它介于社交和非社交之间,像论坛又不完全是论坛,非常特殊。在中文也难以找到对应者。而且Reddit用户范围相当广泛,世界各国人都有人泡在上面。比如在关于美国医保的新闻讨论下面,经常会看待美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分别讲述自己国家医保系统的优势和缺点,相当全面。除了这些新闻类的内容,我还特别喜欢reddit的Food板,这里也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大家会把自己做的满意的食品照片贴上来,如果有人想要菜谱也会提供菜谱。不同地方人吃的东西虽然千奇百怪,但概括起来人类总共也就那么多种烹饪方法,那么几种食材,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人们认为的。经常看看这个板块可以让人不太狭隘,看多了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人其实都差不多,这时候再去看新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假新闻”时代,我是如何阅读新闻和媒体的

  图:一个用户分享的自制薰牛肉,一看就让人心情很好。

  Twitter 对我的作用逐渐成为了一个新闻摘要系统,我在上面fo了大批记者。他们经常会早于媒体的正式报道发布一些片段,或者在媒体发表文章之后挑出来文章里面重要内容截图加上一点评论。我不是职业媒体工作者,虽然关注媒体范围大,但不可能全部都读过来。于是这些记者们的“随手一发”对我帮助就很大,等于他们人肉摘要了一次,有利于帮我挑选重点。在 twitter 上我也是按照前面所说的层次关注了不同的记者,全局性的,比如 @melissakchan (前半岛电视台驻华记者陈嘉韵) @PhilipRucker(华邮白宫记者站站长)@ryanjreilly(赫芬顿邮报资深记者)等很多人,就不挨个列举。对了,还有中国记者安替 @mranti 。还有一些渥太华本地以及多伦多的报纸记者,电视台节目制作人等,也不在这里列举了。

  最后还有我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 Hacker News,它也是由普通人收集和投票产生的新闻首页,主要集中在技术、互联网、Geek、科技等话题,质量不错。每天我会至少打开一次,扫下标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就点进去仔细看看。

  微信朋友圈没事的时候也会翻一下,只做消磨时间用。

  在以上所有这些信息来源里面,reddit/twitter 占了相当重要比重,很多信息虽然来自我关注的报纸之列,但实际上是在这两个平台上发现之后点过去的。在 reddit 和 twitter 上还可以看到普通人对新闻的评论和看法,这些也很重要。对于本地新闻尤其重要,它是比较全面了解周围普通人对社会看法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获得信息主要依靠文字内容,电视和广播我用的很少。因为大多数时候我的工作都是盯着计算机屏幕看,看电视对我来说远不如看文字直接和高效。而且我没有太长的日常开车通勤时间,广播也就显得没有必要。电视和广播有及时性强的特点,但 twitter 给了足够的实时性,足够补上文字媒体实时性的不足。

  最后方可成提了两个问题:

  Q

  方可成:当年你移民加拿大的消息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你觉得自己移民前后的媒体食谱有明显变化吗?我的感觉是,有一些人虽然“穿墙而去”,但肉身到了墙外,获取信息的渠道却还是墙内的,这一点在微信普及之后愈发明显。在媒体食谱上穿墙,似乎比肉身穿墙还要困难。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判断?对“精神穿墙”有何建议?

  A

  霍炬:非常同意。我所知道的大部分海外华人仍然重度依赖中文信息,特别是微信发展起来之后,这个现象更明显,其中一些人英语水平还应该远远好过我,但这种依赖性始终丢不掉。更糟糕的是,我们觉得微信国内信息质量不高,但微信海外帐号信息质量竟然可以更差。

  我移民前后的媒体食谱有一些变化,因为生活的环境和关注的东西改变了。在中国生活我不会关心渥太华发生什么,更关心北京上海发生了什么。甚至在中国我也没这么关心美国发生了什么,在加拿大,美国的距离太近,你没法不关心自己的邻居。不过虽然内容有变化,阅读媒体的结构没什么变化,仍然是按照这样的层次来分的,只是调整了各项比重和来源。

  精神穿墙比肉体穿墙困难的多,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现象。语言在短期应该是一个难克服的障碍,我相信未来计算机一定可以解决语言翻译问题,但在这个时间点到来之前,提供更准确、质量更高的翻译或摘要也许是一个办法。我在朋友圈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条状态来更新美国正在发生的政治新闻,告诉朋友如果想看就点赞,这样我在下面评论他们就可以收到。至少在我的朋友圈里面获得了不错的反馈,我想人们可能并不排斥更准确的新闻,只是我们还没有谣言跑的快。

  Q

  方可成:我在这里提出对程序员群体的一种偏见(当然你肯定是例外)——他们可能太忙了,总要不断学习更新换代的代码,没时间看新闻关心社会;又或者他们可能从小接受理科教育,所以对人文社科的内容不感冒。请批判这种偏见,谈谈“神秘的程序员”们的真实精神世界。

  A

  霍炬:程序员和其他群体差不多,虽然有一定专业造成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受所在环境以及长期受到的教育的影响。相对来说程序员有好的获取信息能力,如果说平均状况,虽然没法有确切的数据证明,但我的直觉和认识的人的抽样看,他们应该比其他职业对社会关心的还稍微多一点。

  另外,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程序员也不太一样,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服务的一部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对信息也更渴求,关注的也会更多。很多程序员不仅关心社会,还对技术改变社会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很多程序员考虑过设计让信息传输更自由的工具,大部分程序员会着迷于去中心的架构。这些想法可能没有特别强的人文社科基础,但信息行业的发展让他们通常具有这种“朴素信息正义感”。

  如果不说中国的特殊情况,世界范围看推动信息自由的程序员非常多,比如Aaron Swartz,Reddit联合创始人,或者wordpress创始人Matt Mullenweg,这套blog系统的完成和开源对新闻和媒体的贡献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还有Phil Zimmermann,他冒着被美国政府起诉的风险发布了免费的加密算法……以及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我们至今不知道他的真正职业,到底是不是职业程序员,不过至少程序应该是他写的),以太坊发明者Vitalik Buterin……我们今天使用的各种隐私保护工具,P2P系统等等的提供者都是程序员们。除此之外,很多技术从业者本身也是新闻爱好者。我觉得我并不是程序员里的例外,而是更接近自由世界的程序员和Geek。

  本篇虽然是我写的,但原发于《新闻实验室》,这里发布的版本是增加更多个人感受的非专业版。本次公众号推荐也是《新闻实验室》(公众号ID: newslab),创始人是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生。帐号内容非常靠谱,也是我一直订阅和阅读的内容。

  他们还有一个会员服务,每周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2-4封邮件,包含他们精选出来的各种新闻内容。

  到今天为止,这个服务已经发了60期邮件,我翻看了一部分历史邮件,质量可靠,内容选的也很好。如果你对媒体和新闻有兴趣,又苦于在墙内找不到高质量的信息来源,可以考虑试试购买这个服务。这个服务的详细介绍和订阅方法我放在阅读原文链接里面,也可以在他们公众号里面菜单里面点会员服务获得订阅信息。

  本文来自霍炬的微信公共帐号“歪理邪说”,用微信添加 wxieshuo 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内容必须与本文保持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本公众号一切内容禁止摘编、衍生及演绎。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真正的触摸屏 盲人电话也能玩高科技
下一篇:日媒称深圳已变身“中国硅谷”:高科技企业“遍地开花”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