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新中国70华诞。其中,全国各地的纪念场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三大战役纪念馆就是一个缩影。
为了铭记伟大胜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我国分别在辽宁省锦州市、天津市、江苏省徐州市建立纪念馆,进行史料挖掘整理、普及军事历史和国防知识、开展国防教育等活动。他们创新方式方法,让纪念场馆更具吸引力,让红色故事更富感染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
——编 者
辽沈战役纪念馆
战役遗址重现英雄现场
■游巨波 本报特约记者 姜玉坤
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8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称为“胜利之门”的大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为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良好契机。纪念馆包括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等,藏有文物1.1万余件,采用光导沙盘、景观复原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全面呈现辽沈战役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据统计,每年大约80多万人次到馆参观,其中90%是团体组织。对此,纪念馆有针对性地推出了7个版本讲解词,包括专家学者、党政机关干部、现役官兵及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小学生及大中院校学生、普通群众等,实现受众人群全覆盖。
新的讲解版本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的喜爱。驻军某合成旅政委崔海旭说:“以前组织官兵参观时总感觉不解渴,如今讲解大多侧重战斗精神培育、战术战法运用,官兵爱听,也很受用。”
除了讲解词,他们还注重遗址开发,健全教育配套体系。
“一处遗址就是一个教育基地。”采访中,纪念馆领导告诉记者,着眼健全国防教育配套体系,锦州市委、市政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挖掘整合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辽沈战役烈士纪念塔、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配水池等13处战役遗址,使之成为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相呼应的国防教育景点,形成了以纪念馆为龙头的国防教育基地体系。
“可别小看这些战役遗址的开发利用,”辽沈战役纪念馆旧址处副处长刘军说,过去光靠纪念馆对战役细节、战斗精神、英雄故事等方面进行概括讲解,有了战役遗址就可以搞专题教学、专题教育,而且更有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站在战役遗址,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解战史、战例,让我感受很多、收获很多。”驻军某高炮旅领导说,就拿攻打配水池战斗为例,过去只是知道这场战斗,但到底怎么打、为什么打、打了对整个辽沈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运用了什么战术战法,对现在有哪些启示,通过参观战役遗址才有了深入了解。
记者旁听了一次梁士英舍身炸地堡战役遗址的讲解,讲解员姚璐璐的讲解词虽然只有几页内容,却讲了50多分钟。在讲完梁士英为什么要舍身炸地堡后,她又讲了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起总攻的,攻坚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梁士英炸地堡对战斗起到什么作用……最后,姚璐璐又讲了相关战例和人物。
辽沈战役纪念馆社教部副主任李曼告诉记者,如今,17名讲解员都能从一处遗址,讲到其他遗址,再讲到整个战役。渐渐地,凡是参观过辽沈战役遗址的人,都爱听战史、战例,对整个战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处战役遗址都由多个英雄故事组成战例,每个战例皆有相关知识链接,并附有诸如“假如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感受”等互动话题。“我以前也没听过,很长知识。看来历史知识更应该身临其境地学习。”带着6岁孩子来参观的张先生说,孩子正处于建构价值观的年纪,一旦在孩子心中种下崇尚英雄的种子,日后便会生根发芽,化为积极向上的拼搏力量。
五一假期,由辽沈战役纪念馆职工创作表演的情景剧《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在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牤牛屯)公益上演。这是该纪念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一系列“红色文艺”节目的一个缩影。
平津战役纪念馆
传统快板演绎红色故事
■李 轩
“话说1949年天寒地冻1月天,津沽大地烽烟起,国共两军战正酣……”讲解员刘万成的快板表演时而紧促时而平缓,声情并茂,仿佛把大家带回战争年代。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讲解现场,天津市武清区人武部干事莫彤辉对笔者说:“用快板讲解,既体现天津作为曲艺之乡的特色,又生动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很有感染力。”
平津战役创造了解放战争中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它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基础。作为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位于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1997年建成开馆,占地4.7万平方米,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4部分组成,馆藏文物8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
近年来,纪念馆为了让讲解更接地气,每名讲解员都练就了快板宣讲的拿手好戏。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唐凤红说:“结合传统快板的音韵格式,将讲解词以快板书的形式进行改编,重新编排演绎。”
为了让快板宣讲接地气、更受群众喜爱,讲解员的每一个扣板动作、每一个音韵发声都要练到严丝合缝,对于拿不准的演绎技巧,专门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请教专家名师。讲解员刘万成的快板一响,周围很快就会聚满观众,他说:“打快板在天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便于展开、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快板词能产生很强烈的情景代入感,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观众。”
据了解,目前该馆已形成了一支10余人组成的快板宣讲轻骑兵,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军营等各个角落,让超过百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精彩讲解。除此之外,他们还探索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诗歌朗诵、红色歌曲、相声、情景剧等,形成了23个成熟的表演节目,受到广泛欢迎。
为了满足观众要高度更要温度的参观需求,平津战役纪念馆借鉴央视热播文化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和《信·中国》,将搜集整理的亲历者口述结合展区内的一件件实物讲给观众听,包括全国战斗英雄、“功臣号”坦克驾驶员董来扶,全国战斗英雄、两人生擒20余人的“旱桥英雄”刘瑞林将军,全国战斗英雄、八进战场勇救4人的“救护英雄”陈焕柱,等等。工作人员穆丹告诉笔者,纪念馆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作为讲述人,把红色故事讲出真情感、讲出新时代的味道,才能更大地发挥教育作用。
在面向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纪念馆注重运用年轻化、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增强对青少年的感染力。
他们推出“少年军事体验营”,招募6到12岁的学员参加体验活动。一方面,通过举办红色故事小课堂、“每期一款”兵器知识讲座等体验环节,让学员在接触战斗装备、历史文物中增强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沙场点兵”军事技能操练、兵器模型拼装等环节,让学员体验军营生活。来自天津市河西区的小朋友李语嫣刚参加完第8期体验营,她告诉笔者:“我长大了也要跟他们一样,做战斗英雄!”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对国防知识的渴望,同时播撒下红色种子。
淮海战役纪念馆
推独轮车体验支前伟力
■汪志鹏 本报记者 王少亭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东麓,苍山翠柏,高塔耸立,承载着人民胜利的记忆。
70年前,解放军60万大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辽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80万人马展开战略决战。经过65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共歼灭敌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万余人,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老馆)1965年建成,新馆于2007年开放,统一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负责管理。
淮海战役胜利70年了,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对当今建设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纪念塔管理局发挥平台优势,先后成立淮海战役暨区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淮海战役口述史研究中心、淮海战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发掘整理淮海战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去年,一场研讨会上,各界专家从不同角度提炼淮海战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信念,排除万难、敢打必胜的奋斗精神,不怕牺牲、忘我献身的崇高情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观念,依靠人民、爱民为民的坚定立场。”“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需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强大威力。”
有序传承离不开史料支撑,离不开历史资料整理和革命文物保护。记者了解到,目前纪念馆共收藏相关文物、照片、资料、书画等17311件,一年来新增藏品就多达1050件。
“传承是我们的使命。发掘、整理、丰富、完善、传承淮海战役精神是纪念馆建设发展的价值所在。”纪念塔管理局局长蒋越锋说。
他们开展淮海战役精神进党课、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研究设置理论教学、音像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四个教学单元11个研学课程,编辑出版9本学习图书,录制6个微视频,组织宣讲团,全方位多角度讲述红色故事。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徐州市规划局、星光小学……仅去年1至10月,就有2.9万余人次参与教育活动,就连上海和深圳等地的学校,也不远千里组织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激发爱国之志、报国之情。
初夏时节,惠风和煦。记者看到纪念馆园区“支前小道”上,一队小学生在解说员的帮助下,体验推着独轮车送“军粮”。“独轮车是解放区人民使用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在淮海战场上,80%以上的运输任务是靠挑子和小车完成的。当年,一个支前模范运输团仅用3天就运粮5.6万公斤。”“他们太厉害了,真是了不起。”听了解说员的解说,同学们在惊讶之余,更激起了继续推车前行的兴趣和动力。
据介绍,接下来,纪念馆将设计推出淮海战役主题文创产品,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
上图:在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退休军官李祖训给官兵和小学生讲英雄故事。周贺琴摄
中图:小学生参加“重温淮海战役支前路”冬令营体验活动。李 瑶摄
下图:天津解放纪念日,讲解员刘万成用快板为小学生讲解放天津的故事。王 炜摄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