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推送了一篇推文
瞬间,火遍了万盛人的朋友圈
▼
它讲了什么
让我们万盛人如此激动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曾大规模开采煤炭近80年,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2007年,万盛踏上转型之路,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条主线,以“工业强区、全域旅游、全民健身”为抓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方位推动地区产业多元转变;以采煤沉陷区、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三区”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昔日的“黑色煤都”蝶变为“绿色美城”。
特色一
坚定转型志,持之以恒激发转型强大内生动力
万盛曾流传一句话“矿业公司走一走,万盛都要抖三抖”。这种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上世纪90年代末地区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全区低保困难群众一度占到城镇人口的30%。万盛党委政府痛定思痛,为让地区发展后继有“业”,下定决心破壁突围。
一是坚定信心不动摇。20多年来,即使在煤炭产业黄金十年期间,万盛历届党委、政府仍以壮士断腕决心坚决去产能、促转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二是创新机制抓落实。建立转型发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双组长”责任制,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办公室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有限公司,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三是注重宣传强意识。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地区转型是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好事,全民关注参与转型、顾全大局支持转型的意识深入人心。
特色二
发挥“旅游 体育”融合发展乘数效应
万盛在差异化发展上,结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出了“旅游 体育”特色牌,发挥出“1 1>2”的乘数效应,形成万盛旅游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把体旅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组建专门的体育产业发展公司,设立2亿元的体育产业基金,成立重庆市首家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用专业眼光、专业技术来谋划和推动。
二是打造体旅结合产品。以品牌景区为核心,以乡村景点为辐射,打造出多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特别是7个国家级贫困村,做到村村有景点、村村有线路,有效的带动了乡村振兴,所有贫困村均成功实现整村脱贫,返贫率为0。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4.4%。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区县、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特色三
唱好民生戏,探索共建共享的“三区”治理模式
万盛“三区”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近8万人居住环境恶劣。为确保困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委政府下定“群众不住新房、政府不建新楼”的决心,探索出了“1234”共建共享治理模式,“三区”治理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1”即成立专门的综合治理公司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排危优先”原则,有序推进治理。
“2”即采取“统建 房票”两种方式实施改造,“统建”为集中安置,统建小区商业门面收益全部用于弥补综合治理所需资金缺口,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房票”制度是将应安置房屋转化为货币,以房票形式出具给被拆除人,由被拆除人自行向参与房票安置补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购买商品房。
“3”即通过政府支持一点、企业负担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三个一点”的方式,累计筹资53.45亿元用于“三区”治理。
“4”即通过出台惠民便民政策、精准帮扶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等四项举措,有效解决避险搬迁后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目前,已共完成改造103.65万平方米,涉及1.65万户、5.28万人,维修加固及避险搬迁7281户、113万平方米。极大的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特色四
念好“三字经”,将优质营商环境转化为强大生产力
万盛地处渝黔边界,在转型之初交通不便、基础薄弱、园区建设滞后,硬件条件并不占优。万盛念好“诚、精、融”三字经,用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
现在全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3.2%。实现税收收入10.3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66.5 %,成为地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建立“一站服务、一次办理、只跑一次”的服务机制。企业只需提供完整的合法材料,相关手续就有专人进行代办。采取部门集中联动办公方式,合力解决企业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杜绝“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尽可能为企业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则开辟“绿色优先通道”。开放包容的民风和安全宜居的环境吸引这些“客人”纷纷举家搬迁、扎根万盛,成为了万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