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寿光市境内一座名为静山的“全国最小山”火了。其东西长1.24米,南北宽0.7米,最高处距地面0.6米,以“小”闻名遐迩,引来不少游客前往参观。游客戏称,这是他们爬过最轻松的山。“前一秒上山,后一秒下山,如果腿长一步就能跨过”。目前,静山所在的村庄已经开始对这座“山”进行讨论,他们准备打造一个旅游景点。
景点灵魂的打造,必须紧扣“特色、体验、情怀”这三个特点。从本质上讲,景点当在特色空间打造、优质服务、当地自然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场景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情怀和品牌故事进行延伸,让场景体验得以凸显,并最终形成景点的独特优势。就“全国最小山”,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说,“它到底是一座山,还是一块石头,目前还存疑。”他表示,如果将来经过勘测后静山确实是一座山,他将义不容辞地推动这个项目。“但它要是山,才有价值。”其实,即使是山,也不一定就有旅游价值。“全国最小山”要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还要看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如何,要能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才行。从现实来看,“全国最小山”显然不符合这个要求。
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如今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全域旅游时代,单纯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经不行了,发展乡村旅游更要在品质上下功夫。但是,这几年由于旅游热度越来越高,很多地方都想从中多分一杯羹,从而带来了景点景区的盲目上马。其实,经营景点景区的投资者却是有的哭有的笑,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也是赔到家徒四壁,只剩下一个景点景区的壳子留在手中。比如某些"名人故里"就劳民伤财。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再比如一些地处偏僻的红色景点建成后,由于景点单一、游客量少,以致“闭门谢客”甚至被“撂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财政投入浪费。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国内很多景点不光建筑,旅游产品太相似,就连景区的玩法都完全雷同。不管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如何,基乎都会有索道。而在景区内的娱乐项目也大致千篇一律,少不了温泉、划船、快艇等项目。很多景点的现状是编造类似的传说故事和打造雷同的系列景观,导致现在很多景点出现“夫妻桥”“祈愿树”“许愿池”和“同心锁”。甚至旅游纪念品也是一样的木梳、一样的钥匙串、一样的披肩……
乡村要加快旅游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特色,顺应市场变化,创新开发丰富合理、新颖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还要着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区域范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塑造当地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文化形象。否则,盲目上马乡村旅游景点,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