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成景点 限流冤不冤)
本以为考清华北大难比登天,没想到如今参观清华北大的最佳捷径却是——直接考进去。暑期到来,清华北大摇身一变成了旅游胜地,带着孩子们来参观高等学府的游客人头攒动,不但排队要几十米,甚至还有人躲进快递车企图蒙混过关。一时间让象牙塔难以承载,只能设定上午和下午各3000个参观名额。
这些年,随着人们旅游地点的拓展,传统的名山大川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大隐隐于市的高校脱颖而出,成为旅游中新的亮点。除了清华北大,面海临山的厦门大学、樱花遍布的武汉大学,也都成了很多游客的目标。清华大学保卫处曾称,每年暑期进校参观人数最多达42万人,日均超过1.1万人,高峰日达到1.7万余人,高峰日进出校门车辆近3万辆次。
经年累月的应试教育和对高考状元的非理性膜拜,让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成了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圣地”,毕竟大家对原本“神秘”的高等学府都抱有亲身体验的热望。尤其是一些将要高考的学生,高校游带来的直观体验,远比黑板上“奋战一夏、清华北大”的空洞口号来得实际。而大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更为高校游降低了门槛。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朝拜高校不但没能给游客沾上些文气,反而让高校成了垃圾场,每天要装满七八车废品。可见,有些人与北大清华的差距,可能不仅仅是成绩。
事实上,北大清华的莫名火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某些旅行社的刻意炒作。一方面他们瞄准了高校不用买门票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利用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让“名校游”成了一根牵扯诸多黄牛、保安、旅行社、游客的利益链条。归根结底,高校并非旅游景点,肥了黄牛、爽了游客,留给高校的却是一地垃圾。因此,如何采取更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办法,成了破解问题的关键。以故宫为例,通过各种标识系统的安装,让游客可以通过电子标识知晓自己身在何处、哪里展览人最多、如何错峰出行……费时不多,效果明显。
面对汹涌而来的高校游,堵不如疏。在大数据时代中,除了传统的限流,更应借助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合理安排。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云计算、AR、VR等都将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旅游体验中来。到那时,高校旅游热也就迎刃而解了。
(原标题:高校成景点 限流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