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admin 2018-05-10 18:28:44 导读

导读 : 为何说2008年是“中国慈善元年”。...

2008年,中国人善心大迸发

“汶川地震那年刚上小学六年级,妈妈让我捐5元,我把一整个星期的生活费25元全捐了。”

“地震时,正在开会,听到消息,当天单位就组织了捐款,我从工资里拿出了400元。”

“灾后的几天里,我们全村的人都一遍遍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边哭边看,哭完,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娃娃,都跑去捐款……”

当5月12日这个日子临近,人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开始追忆十年前的“5·12”,灾难和善举都深深刻在他们的回忆里。(《法治周末:从公益元年出发,地震慈善这十年》)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2008年,如今被普遍视为“中国公益元年”或“中国慈善元年”。很多人会有这个疑问,难道2008年之前就不存在公益慈善吗?有是有,但不管是反映在数字上,还是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比较薄弱。以2007年为例,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中国则为223.16亿元(折合约为30.53亿美元),美国捐赠总额是中国的100倍,而人均捐款金额则是中国的436倍。而绝大多数人对慈善救助的认识,停留在“希望工程”四个字上,然而这个官办慈善项目经历诸多风波之后,未能成为一个好的范例。

正是在这个时候,汶川地震严重的灾情引爆全民捐助热潮,超过1200亿元的慈善捐款被迅速集结,超过500万人的志愿大军被紧急动员、奔赴灾区,中国民间慈善的强大行动力令世界动容。这次突发大灾难唤醒了全民的慈善责任意识,对数以亿万计的公民与企业、社会团体完成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公益启蒙,自此之后,“公益”和“慈善”成为整个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此后的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中,这种慈善公益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就是为什么说2008年会被视为“中国慈善元年”。

中华慈善总会历年筹募额曲线图,由此可以理解为何2008年是“元年”

中华慈善总会历年筹募额曲线图,由此可以理解为何2008年是“元年”

2008年以后,中国慈善事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量方面的大爆发。据去年底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392.94亿元,相当于每个国人捐赠100元左右。这个总额比2007年提高了6、7倍之多。而随着互联网慈善捐赠平台的兴起,参与慈善捐赠的人群数量也在大大增加。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慈善》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5年,互联网捐赠人数从500万增长到2380万。报告特别举了当年腾讯99公益日为例,在仅仅三天的活动中,共有677万人参与捐赠,筹集善款超过6亿元。互联网慈善体系还带动了志愿者数量的增加,截至2015年2月,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1亿人,即在中国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这10年,企业家和明星的慈善捐赠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福布斯发布的2017年中国慈善榜中,上榜的100位企业家或企业现金捐赠总额达到了103.8亿元。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家的代表,马云和马化腾甚至都拿出过捐赠超过百亿人民币的超大手笔。而以黄晓明为代表的一些明星,也已经把慈善行为当做一种习惯,他们的表率作用带动了很多人,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称赞和好评。

民间慈善力量崛起,在透明度、可感知度等方面,人们对慈善有了更高的要求

量的爆发,同时意味着民间慈善力量的崛起。人们不再谋求由政府来主导慈善公益事业,也不再是对被摊派下来的募捐任务听之任之的被动公民,对于善款和慈善事业,人们有了更多方面的诉求。

首要的诉求,是希望慈善事业变得更加透明。遗憾的是,汶川地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善款和物资的流向问题未能得到最理想的呈现。更不得不提的,是“郭美美事件”,这起由炫富引起的偶发事件,最终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但却让红会在数年的时间中深陷舆论漩涡,人们对其信任度降至谷底,红会来自民间的捐赠额也大幅度降低。以至于汶川地震期间因主张“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而背上骂名的王石,都调侃说“后来郭美美帮我名誉平反了”。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郭美美”事件表明,在人们慈善热情和捐赠额大爆发的这些年,人们对善款使用的透明度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乃至于像壹基金、免费午餐等民间机构和慈善项目都被严厉审视。在善款问题上弄虚作假,是践踏人们献出的爱心,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民间慈善兴起的另一因素,在于人们想更好地感知到自己对慈善事业作了哪些具体的贡献,这种想法符合人性——慈善不应该是抽象的,人们只有明确的看到自己的爱心和力量用在什么地方,帮助了具体的哪个人,这种爱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育和成长。所以,慈善项目需要包装,需要有好的设计,需要发起者和被救助者更好的说出为什么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帮助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如今很多互联网平台慈善救助项目,就是这么做的。比如去年曾刷爆朋友圈的“小朋友画廊”,通过精心的包装设计,人们意识到有盲人孩子这么一个群体的存在,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一个很好的挖掘人们爱心增量的做法。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说白了,慈善是个精耕细作的活,大锅饭式的官办慈善,已经脱离时代了。因此,市场需要在慈善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也意味着,人们意识到公益事业决不能停留在数字上。举一个典型例子,针对大凉山扶贫,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凉山州的教育投入也连年递增,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然而,依然时不时传来“凉山的孩子去深圳当童工”、“凉山的孩子失学去打拳”、“凉山的孩子写下‘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的‘最悲伤作文’”这样的新闻。人们因此而明白,“那些在大凉山服务的众多慈善组织、公益基金会、高校支教团、及政府扶贫办发布的各种扶贫数据看上去很美,但没有任何价值。在他们扶贫多年的地方,如今依然极端贫困。显然,在任何地方的贫困问题不是靠发布数据来解决的。”(周健《公益:发现人的困境,找寻并肯定人的价值》)对于公益慈善事业,人们的认识已经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多维度。

所以,这些年能够欣喜地看到,一些关于慈善的正确观念在不断流行开来,比如“逼捐”现象已经大为减少,对富豪捐赠和明星捐赠“别有用心”的非议之声也渐不可闻,人们也能够理解各种企业、组织、名人利用慈善进行PR宣传,是很正当的行为。

在更好地挖掘善心和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之间,需要取得平衡

当然,中国慈善公益在进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是需要去直面的。

比如,随着慈善公益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把慈善当做生意做、试图趁机发财的,大有人在。正如马云说的那样,“做公益,只要听说你有钱,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来找你要钱的,而骗子也都过来了。”“我现在看到的大部分人... ... 其实他想赚的是钱,但他说得却像公益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公益项目成了噱头。比如去年底一个叫“同一天生日”的公益营销活动,两天筹款255万,结果有网友发现,网上露脸筹款的366个孩子,要么一个孩子有几个生日,要么一个孩子有几个名字,甚至还有孩子的生日是并不存在的2009年2月29日。这样错漏百出的活动,说不是为了赚钱你都不信。再说一个例子,“罗尔事件”,也是用失实的描述消费了人们的善心。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由此还会牵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假如“同一天生日”、“给罗尔捐赠”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赚钱,也没有任何失实描述,像“小朋友画廊”项目那样,是不是就没有任何问题呢?正如前面说到的,慈善应该是具象而不是抽象的,因为抽象的慈善难以激发人们的善心。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人们的善心再怎么激发,也是有限度的,“包装得好的项目”是否会过度吸引人的注意,以至于对那些缺乏或难以包装、但实质上更需要救助的对象存在不公呢?

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曾举过这么个例子:如果一个六岁的棕发小女孩需要几千美元来做手术,这样她就能活到圣诞节,人们寄去救她的钱能塞满整个邮局。但是,如果取消征收一项销售税,马萨诸塞州的医疗设备就会老旧损耗,导致本可避免死亡的人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增加,却没有人为此流下同情的眼泪或是捐款。

按照谢林的界定,医院代表的是“统计学上的生命”(statistical life),而女孩代表的则是“可识别的生命”( identified life)。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可识别的生命”感动,几乎不会让任何可识别的生命因为没钱而消失。但是,每天有成千上万“不可识别的生命”因为缺少蚊帐、缺少看护、缺少疫苗或者干净的饮用水而死亡,却被视而不见。(周健《公益,不仅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这种“看故事救人”,是人类的认知缺陷,也是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天,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更好地挖掘善心和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之间,如何进行平衡,需要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发挥智慧去解决。

在慈善救助方面,汶川毫无疑问是一座“精神富矿”,善心抚慰了灾民,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和形象。中国人的慈善公益之路,理当越走越好。

回望汶川十年:善心大迸发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国民品格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十年之后·我们飞翔
下一篇: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周慧琳任上海市委常委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