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宏博知微共同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谣言”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近三分之一(32.2%)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这些谣言里,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在这“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偏偏要让人吃得不安心。
同时调查发现,30.8%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另一方面,谣言也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了净水器和保险。谣言常常用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当陷阱,例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等等,这些你平时食用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中国银行”领导高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让读者将“权威性”的线索与文本联系起来,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矿物性毒化水体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许多谣言打着一切为了你和家人好的亲情牌,拼命地想伪装成你父母或者邻家大妈,一边传播着让人恐惧的信息,一边呼吁你为了家人和朋友转发。报告介绍,每看一篇“谣言”,仿佛都是在进行一场历险,读者常常经受着莫名的恐慌。更为糟糕的是,“宁可信其有”式的恐慌之后的转发,会把这种恐慌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因此,我们在不遗余力地阻击“谣言”、阻止恐慌情绪传播的同时,更要不断加快辟谣的步伐,让真相传播得更远。掌握了真相,才能真正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张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