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春晨 杜弘禹 见习记者 李振 北京报道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经济大省广东试图做足“科技强省”这一“大文章”。
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长马兴瑞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力量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当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还提出了广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策略建议,包括以在粤大科学装置集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香港、澳门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平台,支持广东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议在广东布局国家实验室或吸收广东创新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政策先行先试。
此番提及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早前的“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定位相比,有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内涵。专家分析,这意味着广东在延续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的同时,增强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能力,支撑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
发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早在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2017年3月,广东省印发的《“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提出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广东全省的目标。这一目标亦延续至2017年年底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在广东科技部门主政者描绘的新愿景中,“国家”被更高层次的“国际”取代;“产业”二字消失,形成内涵更全面的“科技创新中心”。王瑞军的建议是,希望在国务院层面批复或授权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对此,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分析,概念的转换对广东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广东的任务,强调利用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更重科技创新的中下游链条;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涉及的是包括基础创新在内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并意味着广东的科技创新要有国际影响力,能够推动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
“这意味着广东不仅要继续发挥市场化优势,而且需要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毛艳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全国三大经济圈中,广东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在基础研究、基础创新能力上一直是弱项。广东在产业发展上具有代表性,但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广东在基础研究上的短板。
王瑞军也在“媒体开放日”的发言中强调,广东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对标国际科技前沿还存在较大差距,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不足等等。
陈耀指出,创新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广东产业的发展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尤其是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国际影响力,必须要有基础科学的支撑。
去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支持粤港澳强强联合,共建共享,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毛艳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北京昌平、上海张江均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摸索出有价值的经验。一旦获得国务院的授权,借助香港、澳门高等教育发达、连接全球市场的优势,广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望兼得类似北京的基础研究优势和类似上海的产业集聚优势。
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上述战略定位与功能的实现,首先直接指向广东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此,王瑞军也具体提出,建议国家支持广东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议在广东布局国家实验室或吸收广东创新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公开信息显示,十八大以来,国家已批准北京、上海、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一直希望加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俱乐部”。据2017年出台的《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640亿元,建设18个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建设广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广东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广东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如王瑞军所说,目前广东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一共有8个,并且还“愿意争取承担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王瑞军建议,以在粤大科学装置集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香港、澳门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平台,支持广东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量子技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东早已付诸行动。比如,围绕将于今年春天正式投入研究使用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广东东莞正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并谋划再配套引入同步辐射光源(南方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暂拟名)等其余大科技装置,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王瑞军认为,在广东布局国家实验室,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广东的优势,服务于产业需求,集聚大湾区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全面优化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
王瑞军表示,广东还将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