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现场。
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主办、YOOZOO pictures联合主办、猫眼研究院与猫眼娱乐提供数据支持的“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如期举行。《哥斯拉》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罗兰·艾默里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创意总监、导演保罗·J·富兰克林 ,猫眼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鹏, 《上海堡垒》导演、编剧兼制片人滕华涛,导演兼编剧张小北等列席论坛,科幻作家陈揪帆受邀作为主持,与与会嘉宾一起,就中国科幻电影当下的发展状况,未来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突破的难点展开深度对话。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当下围绕科幻电影的消费,从数量和票房都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2018年,科幻电影的票房整体占比已超过20%,数量已增至年均30部左右。2019年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节点,由于《流浪地球》的带动,2019年中国含科幻标签电影的票房,将会首次超过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预计全年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的占比将达到61.6%。但同时,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指出,目前国内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受众文化层次总体偏高,年龄层偏年轻,男性科幻影迷比女性略多。总体来看,中国科幻电影除了极个别作品之外,整体还没有跨越圈层,成为一个成熟类型。“未来想赢得更好的票房,可以探讨怎么在年轻观众或者是下沉女性观众中有所影响。”刘鹏表示。
滕华涛
《上海堡垒》导演、编剧兼制片人滕华涛也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持续走高,低成本的喜剧和低成本的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不管是科幻还是大型的工业化电影作品,观众都期待更高制作水平、高质量的电影。
一直被大众所讨论的国内科幻电影制作与好莱坞的技术差距问题,在滕华涛看来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现在在整个全球技术背景下,其实纯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他认为创作人员的差异更大。“美国那边还是有非常成熟的一些技术人员,他们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术,他们也懂艺术创作。”
保罗·J·富兰克林
作为科幻电影特效大师,保罗·J·富兰克林认为,不同的影片需要不同的效果,“叙事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支持故事,如果阻碍故事的发展,特效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他描述了他所认同的创作过程:“所有一切都是从剧本开始,你看了剧本想象故事,再跟主创们坐下来一起交流,想一想如何把技术给到他们,帮助他们讲述故事,让故事讲的更加生动。”
而滕华涛认为:“在我们(中国)这边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分裂,有些人懂技术,但可能对创作方面是完全不了解的。有些是创作人员完全凭空想象去创作,但他对技术完全不了解。而拍摄科幻片,需要有一套非常严格而精确的管理体系,我们还完全没有建立这种体系,只能大家一起摸索尝试。”
“当下中国电影编剧层面遇到最大困难还是怎么样跟我们的本土观众来做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怎么样在这个基础上塑造出令中国观众认可的角色。”张小北这样说道。同时他认为科幻电影面临的挑战更大。“科幻电影必须留一定的时间给到视觉场面,相对留给塑造人物的空间就会更小。但科幻电影戏剧冲突更加极端,所以怎么样在视觉刺激和人性人物之间找到平衡点比较难。”
张小北
张小北认可刘鹏在演讲中提到的一点:中国国产科幻更偏向于人物情感和演员,外国观众更喜欢场面和特效。“我认为这是有文化差异的问题。”张小北指出中国观众看外国科幻片时,容易把注意力放到视觉元素上,因为视觉元素让人容易忽略文化差异。但在看中国科幻电影时,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观众更熟悉,接受起来更没有障碍,所以中国观众更倾向于看演员的表演。
同时,张小北认为,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怎样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是大众文化,你必须要想办法找到最大的共鸣点,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原形故事是什么,在哪里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另外他指出,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大部分还是小说改编,缺乏原创电影。“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故事难度,可能大家更倾向于改编小说,但是实际上真正适合科幻电影的故事,应该是原创。”
保罗·J·富兰克林也认同张小北的看法。他认为,原著改编电影是以视觉的方式来读者阅读体验转化出来。“这个转化过程当中,这可能是有危险的,危险的点在于可能是太重视原著,电影创作过程中还是要给它注入新的生命,让它能独立于原著存在。”
与会嘉宾们都认为,全球化的当下,跨国合作在影视行业中将越发普遍。而科幻电影这样描绘未来的作品类型,天然地适合全球化合作。“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不同的,但我们拥有一个相同的未来。”
上海电影节丨“真正适合科幻电影的故事,应该是原创”
导读 : “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现...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