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好”字,涵蓋多少代電影人的努力
電影《影》海報
謝晉曾說,拍電影就是掬一捧水,漏一滴再漏一滴,漏著漏著就漏光了。68歲的張藝謀經常在片場說起這句話。這是他“愛較真”個性的生動注腳。
在磨礪五年的歷史題材影片《影》上映之際,記者專訪了這位愛較真的導演,聽他說那些與電影有關的故事。
匠心
《影》講了一個替身的故事。平民境州從小被囚禁於密室之中,使命是在危急關頭,替容貌酷似自己的大都督子虞挺身而出。“影子”是否真的甘心於此?子虞的妻子小艾,游離於真身和替身之間,她內心又有如何的掙扎?扣人心弦的情節就此展開。
張藝謀笑稱,這部戲會聚了三個影帝——王千源、鄧超和他自己。三十年前,讓張藝謀拿到影帝的作品是吳天明導演的《老井》。為了將主人公演好,他花了兩個月體驗生活,每天早、中、晚各從山上背150斤左右的石板下來﹔為了找到被困井下三天的心理感受,他三天沒吃一口東西,體會到百爪撓心的飢餓感。正是這種用心體驗,讓張藝謀的表演充滿質感與力量。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總愛挑自己的毛病。”張藝謀介紹,《影》用了五年時間打造,遲遲沒有完成,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檔期的問題,“那一個鏡頭、那一句台詞,你再多注意一下,再清醒一下,結果就會不同”,《影》就是這樣被精雕細琢了五年。
張藝謀精益求精的性格,給團隊成員以巨大的壓迫感,也讓會聚在他身邊的人都呈現出格外敬業的狀態。
“戲瘋子”鄧超在影片中分飾境州、子虞二人。拍攝期間,鄧超為了展示境州強健的體魄,短時間內增肌20斤,境州的戲份結束后,為了變身羸弱的子虞,他又在兩個月內迅速減重40斤。因為過度節食,他在片場幾度餓暈。女主角孫儷,每天拍攝十多個小時后,還刻苦練古琴。青年演員關曉彤,不用替身在泥水中摸爬滾打,也讓觀眾十分感動。
年紀變大是否會柔軟一些,放鬆一些?面對這樣的問題,張藝謀的回答沒有一秒遲疑:不會!
“40年前,我們剛入行時,能看到多少東西?很多時候都是懵懂的。現在資訊這麼發達,隻要願意吸收,你完全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優秀的影片。”追求完美的性格,讓張藝謀時常對自己不滿,有時他覺得才華不夠,靈感不夠,所以這些年來,他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欲望。如今,68歲的他,未見一絲疲沓和自滿,歲月似乎只是為他增添了持重與通透。“回想我的經歷,一步一步碰上好機會,比我有才的多得是,假如我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說不過去”。
突破
張藝謀在四十年的電影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嘗試與探索。他的嘗試和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外界對他的評價也莫衷一是。“別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不是太在乎那些。”始終不變的,是他對電影的摯愛,似乎隻有電影才讓他的生活有價值,有意義。
《影》的一大看點是東方特有的水墨風格。在特效發達的今天,彩色調黑白易如反掌,但張藝謀一改之前色彩濃烈的畫風,選擇了低彩度的處理方式來構建影片的美學風格,去繁就簡,將之書寫成一幅完整的水墨畫。
這樣的選擇,曾讓出品人張昭為之捏了一把汗。從影多年,張昭深知其中的難度。然而,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有國外影評人這樣表述觀影感受——《影》是一部極其漂亮、充滿感情的張藝謀式的動作片,這次幾乎所有的服裝、環境都是黑色、白色和灰色的,這並沒有經過數字技術的增強,但他們的確做到了。
“每個中國導演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也都有一個水墨夢。當我們看到美麗景色的時候,會說‘美得像個水墨畫’,這是中國人習慣的文化表達。但要把電影拍得像水墨畫,技術上要跨越很多障礙。我是第一次嘗試,不管完成度如何,它都很特別,可能過幾年,人們說起水墨風的電影還會提到《影》。”談起《影》這部特別的作品,張藝謀流露出一絲得意。
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是張藝謀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我們第五代都是拍民俗起家,那個時候意識上還不是很自覺,只是覺得傳統的東西美。幾十年走過來,現在自己有這種主動性、使命感去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不是為了博人眼球或者獵奇,而是為了讓電影呈現出最正宗的中國味道。”
除了表現形式,《影》內容上的突破也讓張藝謀大費腦筋。“中國傳統古裝電影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很多,但我想讓平民突圍而出,所以刻畫了一個普通人在帝王貴族游戲中的掙扎和困惑,生存和反轉。”
《影》的故事來自朱蘇進的劇本。原劇本講述了三國時期周瑜、關羽和孫權之間的一段故事。把替身的故事放進去,邏輯上、價值觀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我和編劇李威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你一稿我一稿,接力創作了無數稿才定稿。”
影片充滿莎士比亞戲劇的張力。“現在這個開放式的結尾,我比較滿意。因為從歷史經驗來說,一個平民替身,知道太多秘密,除非統治階級網開一面,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張藝謀說,“怎麼把他寫活,寫出他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從情理鏈條上是很費腦筋的。因為這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結構,每一步都要符合邏輯,電影試映了很多次,看過的人都覺得這個結尾合情合理。”
人性
永恆的人性方能與觀眾產生共鳴。這是電影的規律,更是藝術的規律。
在被問到《影》在當下的現實意義時,張藝謀如此作答:“藝術最重要的是關於情感和人性的刻畫,這種對人性的呈現,未必和當下產生立竿見影的聯系,但幾百年過去看莎士比亞的故事,依然會有共鳴,因為他就是在講人性的復雜與掙扎。”
“拿境州這個人物來說,他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掙扎反抗、隨機應變、求生意志乃至最后反敗為勝掌控全局,你作為一個創作者,時刻要問自己,他會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在他的身上,能夠看到一個人的隱忍,看到一個人的意志,看到一個人對愛情、權力、生存的態度,所有這些都是人性,我想如果當代觀眾有共鳴,可能就在這些點上。”張藝謀說,“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部團隊用了五年時間,不敢有一絲怠慢拍出來的片子。無論好與壞,都有我們的努力在其中。”
人性也是張藝謀觀察電影行業的重要視角。
“中國的電影市場非常好,我們現在不缺錢,不缺觀眾,但缺好電影。一個‘好’字,涵蓋了多少代電影人終生的努力與拼搏。”張藝謀說,“希望年輕導演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中,都不要粗制濫造,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因為市場有需求就拍攝一些快餐式的東西,而要認真、嚴謹,每一秒都一絲不苟。”
“對市場最大的保護就是好作品——嚴謹的作品。”張藝謀如此結束採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