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播出的数百部影视剧本就已让不少观众应接不暇了,但不为人所知的是,每年还有大约1/3的影视剧排着队拿着上映的号码牌苦苦等待。而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一直未能播出的滞销剧,不仅包含了中小型影视制作公司的作品,甚至连一些上市公司的作品也未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相关剧集尽快实现变现,各个公司也不得不另谋出路,以减少自身受到的损失。
画虎画皮难画骨
我国一直是影视剧生产大国,凭借每年上万集产量多次位居世界首位,但大量滞销剧的存在却拖了后腿。曾有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能够实现播出的影视剧只有9000集左右,约有1/3的剧集处于暗无天日的状态。
滞播魔咒不仅仅困扰小型影视公司。北京商报记者针对幸福蓝海、华录百纳、华策影视、新文化、慈文传媒5家影视上市公司的2018年半年报进行初步统计发现,今年以来以上公司共计有8部302集影视剧完成拍摄但尚未正式播出。
部分影视剧之所以不能按照计划播出,与作品本身情况密不可分。部分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只瞄准曾经出现的爆款而照猫画虎,试图获得同样的反馈,但制作水平和内容质量却无法达到相应标准,在原本就供大于求的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较容易在初期阶段就被市场淘汰。
“影视剧一旦不能按照原计划播出,甚至延迟多年都未能登上电视台或视频网站,随着滞播期间观众口味的改变以及拍摄制作技术的提升,略显老旧的滞播剧要想与新作品在竞争中获得亮相的机会,难度不小。”影评人刘畅如是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现阶段不同观众对影视剧的喜好存在差异,制作公司需要围绕不同口味制作影视剧,但从整体数量来看,影视剧的产量仍较大,且其中也存在很多剧集的质量并不过关,白白耗费了物力、人力,还不如将以上资源提供给有质量保证的作品,从而让故事情节、镜头画面、后期制作等方面更加完善。
求变现各行其道
滞播等于烧钱。现阶段影视剧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800余万元,总投资达上亿元的剧集已不是个例,若无法顺利发行播出,相关公司承受的损失可想而知。
唐德影视就是个例子。该公司作为制作成本超5.8亿元的《巴清传》的出品方,原本以为该剧能够实现热播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和收益,但相关主演却接连出事,截至目前仍未能实现播出。
唐德影视曾发布公告称,若该剧未能在2018年播出,公司本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而可能影响公司对其他影视剧项目的投资进度。且因唐德影视在2017年已确认《巴清传》6.17亿元收入,2018年1-6月确认该剧收入7086.65万元,假若《巴清传》停播解约,唐德影视将出现约7亿元的坏账。
为了避免使自身出现较大的损失,影视剧公司也在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旗下作品能够实现播出,其中增加对视频网站的输出成为重要方向之一。据《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播出的425部新剧中,网络独播剧集数量首次超过台网联动剧集,其中48%的剧集采用了台网联动的方式,而网络独播剧的数量占比则达到52%,占据半壁江山。
具体到公司层面,影视剧公司已开始在作品创作之初就与视频网站进行合作。以慈文传媒为例,该公司制作的《暗黑者3》,出品方包含腾讯视频。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将作品与视频网站进行深度绑定,一方面是在分摊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剧集实现播出进行铺垫。除此以外,影视剧公司还会与播出平台就播出方式提前进行沟通与调整,因此可以看到目前电视台等方面播出影视剧在时间等安排较为灵活,以此来提升播出的效果。
合理规划项目周期
如今,影视剧滞播的问题也已引起政府层面的重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曾公开表示,“电视剧虽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整体品质不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未根本扭转”。据《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为1.35万集,较大的规模无疑增加了市场竞争。
多位从业者对于影视剧的高产量产生担忧,其中影评人刘贺表示,“一年只有365天,而一年有上万集获得发行许可的影视剧,若要这么计算,平均下来每天需要看差不多40集才能把所有新剧看完。就算一集只有30分钟,看完每天平均份额的40集也需要差不多1200分钟,意味着20个小时。但每人每天只有24小时,即使每天不工作、不学习,也需要维持正常生活的吃饭睡觉,如此大的数量无疑是看不完的”。
在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看来,“过去影视剧数量虽多,但也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随着行业洗牌加剧,影视剧也会向以质取胜转变”。在刘畅看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影视剧制作公司为了避免剧集直播,应当更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制作、播出周期,且从立项开始,就应当充分做好风控方案,避免剧集囤积对公司业绩、项目运营造成不必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