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的浮华和脂粉气

admin 2018-09-19 13:01:07 导读

导读 : 《最美的青春》不仅意外“通吃”了老、中、少不同年龄的观众,还将好些“多年不追剧”的人拉回荧屏,业界专家也盛赞其“一扫电视荧屏上那些浮华和脂粉气”。...

《最美的青春》,你看了吗?
8月31日,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完美收官。开播期间,其平均收视率达1.23%,网络播放量突破4亿次,豆瓣评分8.1。作为一部再现塞罕坝三代人造林奇迹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最美的青春》不仅意外“通吃”了老、中、少不同年龄的观众,还将好些“多年不追剧”的人拉回荧屏,业界专家也盛赞其“一扫电视荧屏上那些浮华和脂粉气”,为主旋律题材剧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启发。
当然,和许多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一样,这部剧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照见了生活,也照见了观众自己。
1
“拍戏过程中先打动了自己”

“本以为是个无聊的剧,看了五分钟就舍不得转台了”“一集不落追完,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爸妈看的东西”“看哭了好多次,请剧组报销纸巾”“第三次看了,难得的好剧”……开播以来,《最美的青春》赚足了观众的欢笑与泪水。
不过在开拍之初,就连该剧主创也一度犹豫。该剧监制、总编剧郭靖宇历来拍摄商业剧,经再三推辞才接下这一项目,“犹豫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来源,主旋律作品在市场上多数会遇冷,拍这个题材要赔钱,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三代塞罕坝人历经55年艰辛造出112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的事迹,却深深打动了大家。“只有在塞罕坝孕育出的苗子,根儿才能在这儿扎得更深,这是创作过程最让我感动的。”郭靖宇说:“那个时候全国的苗子都送过来支持,成活率却很低,苏联专家甚至断言这里种不了树,最后我们用自己育的苗、自己探索的全光育苗法,幼苗不仅没有被晒死,成活率反倒更高。这跟我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很接近,我直到现在都还只是个高中毕业生,影视专业都没学过,完全靠经验和挫折才走到今天。”

官媒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的浮华和脂粉气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为了还原塞罕坝荒漠造林的真实面貌,剧组历时162天拍摄,跨越秋、冬、春三季,战胜了大风、狂沙、严寒,学习林业生产,体验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触及人物最真实的灵魂。“从真实出发,我们一步一步体会到流沙河、七级大风,每个人都特别辛苦,这也是我从业以来最艰苦的经历,但塞罕坝人每天都在防火、剪树枝、防治病虫害,可以想见塞罕坝三代人55年风雨无阻坚持下来,需要何等强大的意志!”导演巨兴茂说。“实景拍摄期间,面对像小刀一样刮在脸上生疼的冷风,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鞭策我坚持下去。”男主角冯程的饰演者刘智扬感慨说:“再生动的描述都不及身临其境的冲击。”“真实的东西才是感人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先打动了自己。”女一号覃雪梅的扮演者何雨虹说。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史”

官媒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的浮华和脂粉气

不少主旋律题材作品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把模范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只做好人好事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做。《最美的青春》让大家看到的,却是一群可亲可近的人物。
比如最早上坝的冯程,他来到这个“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天天吃土豆饭,甚至还会遭遇断粮”的沙漠荒原,起初并不是想植树造林当英雄,他入党难、当劳模难、失败多,历经磨难,终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英雄主义;比如三年后响应号召上坝的大学生覃雪梅,她从最初的激进懵懂到后来慢慢有了生活经验,对冯程从误会到理解、从友谊到爱情,显得合情合理;比如塞罕坝副场长曲和,他对冯程从打压、看不顺眼,到后来在批斗现场把冯程抢救出来,前后的变化也深化了主题……

官媒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的浮华和脂粉气

“很多英模剧里的‘圣人’是无根无由的,你无法学习,因为你不找到他的根,但是这部剧里每个人有自己的个人史,每棵树下都是自己的青春,这让人物更加可感可信可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写戏最重要的是写人,写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有好人、有坏人,有认识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这群人也才会更加真实丰富,更能走进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群复杂而渐进的人物,剧中还塑造了一个“怎么捂也捂不热”的利己主义者武延生。郭靖宇说,在正能量爆棚的塞罕坝,虚构这样一位没有原型的“反面典型”,不单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更重要的是诠释创作者的态度:“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希望让今天的观众能看到自己内心自私、虚伪的那一面。可能每个人身上都住着一个武延生。什么时候你打败了他,也就升华了自己。”
3
“没有奋斗和牺牲就没有崇高”

官媒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扫电视荧屏的浮华和脂粉气

《最美的青春》中有几场戏尤其感人:一是塞罕坝下大雪,炊事员老刘头为赶往坝上送粮,成为“永远的丰碑”;一是怀着身孕的女大学生沈梦茵工作时意外掉进沼泽;一是那大奎和孟月把孩子们都送往坝下父母处照顾,孟月不小心把儿子给捂死了……很多人感叹,这三个特殊的牺牲简直是戏里的三枚“催泪弹”,越发让人体会到塞罕坝人的艰辛。
“这些都不是编出来的,而是生活中渗出来的,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据郭靖宇透露,塞罕坝建场时期的牺牲都有其真实的原型,包括捂死孩子的梦魇,雪地里的冻僵。“塞罕坝上的这种牺牲,看起来都很平凡,并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比战场上的牺牲差。”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直言,崇高的信仰一定和牺牲相联系,没有奋斗没有牺牲就没有崇高,没有牺牲在美学上就没有悲剧,没有这种牺牲也就不是“塞罕坝”。
追看《最美的青春》,观众深深沉浸于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却又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违和感。“经过多次提炼,人们将塞罕坝精神概括成了十二个字: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导演巨兴茂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塞罕坝’,即使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奋斗与奉献也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回归。”郭靖宇说:“这个时代很多创作者都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了,但我们希望用老一辈造林人的青春故事影响今天的年轻人,让他们真正懂得:奋斗的青春终将是无悔的。”
(原题为《<最美的青春>,是奋斗的也是无悔的》)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 曾出演《末代皇帝》等电视剧
下一篇:中国台北“史上最强双胞胎”前往天津男排试训,曾出演热门电视剧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