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存款保险为银行提供退出安全垫

admin 2019-07-09 03:04:25 导读

导读 :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王剑会有多少家过剩的银行、高风险的银行被处置呢?最后剩多少家银行是合理的呢?这个判断宜由市场来做,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会有多少家过剩的银行、高风险的银行被处置呢?最后剩多少家银行是合理的呢?这个判断宜由市场来做,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王剑:存款保险为银行提供退出安全垫

  我国于2015年开始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保费制度和理赔制度。2019年5月24日,央行正式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公司,并有了第一例问题银行存款理赔案,存款保险制度终于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存款保险制度源自对存款安全的追求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源于银行业经营中的一个特殊要求,即对存款“绝对安全”的追求。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履行着货币的职能,货币本身又需要保证绝对安全,有些观点将其称为“信息不敏感证券”,即在任何情况下,民众均相信一旦接受了这一笔存款后,可随时将其支付出去或向银行提取现金,而不会被拒绝。只有这样,存款才能像法定货币一样顺畅流通。这是存款履行货币职能的本质要求。

  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化经营的金融企业,大部分是公司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是无法排除经营倒闭的可能的。因此,银行自身的市场化竞争,与存款“绝对安全”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存款保险制度早年诞生于自由银行制度的美国。为调和这一矛盾,兼顾市场竞争和存款安全,人们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即,每家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按规定向存款保险机构支付一定保费,而当遇到银行经营倒闭时,则由存款保险机构对该行的被保存款(不是全部负债)进行理赔,不使存款人承担损失。这一方法,调和了银行市场化竞争和存款绝对安全之间的矛盾。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完全杜绝银行倒闭,它只是在银行倒闭时能够保护存款安全,从而维护货币体系稳定。

  存款保险天然具有保险业务的本质问题

  存款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也和其他商业保险业务一样,有其优势,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存款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具有主动、积极管理风险的职能与优势。同样,存款保险公司也会积极开展银行业务的监督,很多国家的存款保险公司本身就被赋予了一定的银行监管职能,它们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平时会紧密跟踪银行业经营情况,敦促银行稳健地开展业务,对行为过于激进的银行进行干预,甚至以提高保费等手段为惩罚。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就是维持银行稳健经营的手段之一。

  其次,存款保险也有保险业务的通行弊病,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破坏了保险业存在的根本逻辑——大数定律,因此是保险业的公敌。存款保险也面临这一公敌,比如,道德风险方面,投保后的银行不再关心稳健经营,行为越发激进,而存款人也认为存款绝对安全,不再“用脚投票”去选择稳健的银行,反而抵消了市场竞争的效果;逆向选择方面,某些极其稳健的大型银行,或者有些大型国有银行有很强的国家信用,对投保并无积极性,而往往是一些经营风险偏高的银行积极性大。目前,人们尚未找到系统性地解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方法,只能通过更严格的监管来尽可能控制。

  我国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与展望

  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开始面临结构调整压力,问题银行需要妥善退出,因此,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公司,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有了多种现实意义。

  (一)背景:我们银行数量众多但服务能力不强,面临较大的供给侧改革压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银行数量已达4000家左右,且中小银行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接近尾声,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要提高,竞争水平还会提高,部分经营管理能力不佳的银行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但数量众多的同时,整个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却一直存在欠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大量供给集中到特定领域,也就是出现银行业务“扎堆”现象,很多银行密集围绕风险偏低的国有企业、政府项目等客群展开激烈拼抢,客观上也导致这些领域财务杠杆过高,酝酿风险。而大量中小微企业、“三农”、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却一直存在服务欠缺。

  然而,更长远看,我国实体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占比会下降,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占比会提高,由此未来实体经济对信贷的消耗会下降,传统业务空间必将逐步压缩。但新的经济结构对其他综合服务的需求会上升,这也要求银行业随之转型,尽快推出创新业务。因此,部分专注于信贷业务的银行可能会出现过剩,整个银行业面临较大的供给侧改革压力。从长远看,问题银行的退出有可能会更加常见,甚至在更远的将来,将成为常态。

  (二)目标:由市场决定合理银行数量,由存款保险制度提供银行退出的安全垫

  经济结构调整之后,部分业务过于传统的银行会面临过剩的压力,需要退出。同时,在转型过程之中,有些银行将过多资产投放于行将被淘汰的产业,也会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甚至经营陷入困境,需要处置出清。这不能被理解为一定是银行危机,而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会有多少家过剩的银行、高风险的银行被处置呢?最后剩多少家银行是合理的呢?这个判断宜由市场来做,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过去,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未建立稳妥的银行业退出机制,导致银行数量过多,无法市场化退出,整个银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比如,1980年代末,中国台湾地区为解决融资效果不佳的问题,允许民营资本开设银行,同时还有部分公营银行转为民营,银行数量一度高达50多家。同时,台湾地区作为中小型经济体,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不同银行之间业务高度同质化,银行为了争夺业务而降低放贷标准,或降低贷款利率,导致净息差、资产质量等指标均有恶化。结果全行业业绩整体恶化,一部分银行经营亏损,最后也失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教训十分惨重。后来,建立了银行退出机制,并通过兼并等方式压缩了银行数量,后来行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

  因此,在我国的经济转型阶段,银行过剩苗头初现,有必要尽快建立银行退出机制,由市场来判断需要多少家银行,需要什么样的银行。而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存款保险制度,以便在问题银行被兼并、被破产清算的过程中,依然保障存款的安全,从而维护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存款安全垫的作用。

  (三)措施:短期关注制度切换过程中的冲击,长期关注存款保险的监管职能

  如今,存款保险制度已进行了第一次“实战检验”,最终效果可能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判断,但至少截止目前未发现重大问题。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难免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短期的关注点是制度切换时的冲击。尤其是在我国,打破民众原先印象中的“银行信用幻觉”,新旧制度切换过程中会有一定冲击。即在建立退出机制、存款保险机制的过程中,很多已是问题银行但此前还享受一定国家信用的银行,可能面临一次性的冲击,不利于金融稳定。这些银行已有较高风险,有处置的必要,但此前存款人或其他债权人沿袭了国家银行制度下的惯性思维,认为只要是家银行都是安全的。而一旦让他们建立“银行可以退出”的新的认识,可能会导致这些债权人抽回资金,导致这些银行(甚至是一些经营良好但受波及的银行)顿时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地步,并可能向同业蔓延。此时,需要货币当局(央行)、监管当局(银保监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针对性地维护涉事银行的流动性,以便维护整体稳定。

  而长远看,应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职能,在条款设计上精雕细琢,以利于用制度敦促银行稳健、合规经营,在稳健、合规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因此,在保费设置、日常检查等方面,还都可以进一步设计,以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的积极意义。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温岭推行继续执行责任保险
下一篇: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财政局积石山县公务用车定点维修保养、定点保险服务入围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