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同样也是中国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之于中国保险业的重要地位,2018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保费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占全国总保费的22%。
而长三角对中国太保这家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保险企业而言,重要性更加凸显。长三角为我们贡献了“两个1/4”:中国太保3000多亿元保费中,长三角贡献了800亿元;1.26亿客户中,长三角占了3000万。从这个角度看,思考长三角、服务长三角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世界竞争格局、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着眼区域合作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一着大棋,必将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经济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并将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这将为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养老健康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保险业都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助力一体化加速发展。
在服务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方面,保险业可以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长久期的优势,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港口建设、航空枢纽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全力支持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在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特别是服务长三角养老健康服务一体化方面,商业保险的发展有助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在一体化过程中的获得感。不久前,中国太保在杭州临安推出“太保家园”,上海、南京也都在积极布局。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养老服务一定要从区域一体化层面上进行整体布局,整合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有效解决城市养老机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专业化和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也让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大城市创新创业没有后顾之忧。
在保护长三角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保险业同样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往,长三角区域各地在环境治理方面相对独立,不能形成有效联动,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果。在一体化发展框架下,通过共保联治,综合协同治理机制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保险业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建立环境准入标准,打造环境风险监控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区域内环境治理的共保联治机制。更重要的是,保险业可在政府支持下,在长三角区域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覆盖面,通过引入经济杠杆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长三角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了保险这把钥匙,“上游要发展赚钱,下游要吃水”的矛盾将迎刃而解。
保险业在支持“三农”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也要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险业可以因地制宜地创新各类农业保险产品,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助力政府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和管理效率。此外,保险业可以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进商业健康养老保险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养老健康服务水平,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发挥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化产业集聚和分工,培育并加速推动形成具有关键自主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这种创新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我认为,在一体化发展中,保险业可以发挥损失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助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近期,中国太保将与上海松江、江苏苏州等9个地区签署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探索通过保险创新服务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科创企业提供国际领先的、高效的风险管理方案和融资支持。
为更好地推动保险业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我也提出业内呼声较高的两点建议:一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先行试点,未来争取将该制度覆盖长三角乃至全国,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扩大税延养老保险、长期护理险和医保卡余额购买保险的试点,更好满足群众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
面对一体化的历史机遇,中国太保将借助总部在上海的区位便利和资源禀赋,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用高质量、一体化的保险服务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