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在京举办。在主题为“拥抱大健康,回归保险保障”的养老及健康保险论坛上,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表示,今年,华夏保险组建了专业的健康保险事业部,计划在健康险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他也指出搭建“保险+医养”生态圈,保险公司需要借助更多外部力量。
“目前,华夏保险在与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已有实践。华夏近几年在产品创新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尤其是常青树系列重疾类健康险产品树立了行业口碑。常青树产品为客户提供重大疾病保障以及就医绿通服务,保证客户可以及时、准确就医并享受国内外专家治疗,目前正逐渐尝试把绿通服务推广到其他产品。
在这一过程中,李建伟指出了保险机构的四大优势:第一,专业人才优势,包括精算、核保等,在特征模型分析、经验数据分析等方面,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资源优势。
第二,保险公司资金规模大,且期限较长,比较稳定,符合医疗、养老产业对于资金性质的要求,易建立规模经济和信息共享优势。
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能力强,现在保险业有700万的营销人员,销售队伍庞大,具备很强的销售能力,和医疗养老机构可以形成有效互补。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老、医疗、健康管理是存在巨大客户需求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激发客户需求,也就是把潜在客户需求转化为市场,另一方面当客户把需求转变为市场时,是否具备现实支付能力。而保险公司在这两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客户资源广泛,通过此类产品的销售挖掘,充分培养客户对养老、医疗以及健康管理的需求,同时对于挖掘出潜在需求并购买了此类产品的客户来说,可以为将来的支付做准备,即通过保险让客户具备未来的现实支付能力,这两点是保险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并非全无困难,”他指出,“第一,保险业的主业仍是保险,缺乏医疗、养老和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结合;二是虽然运营模式逐渐清晰,但目前尚缺乏可以复制或者持续的盈利模式,各家公司与医疗养老机构的合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至于如何进行控费、分级诊疗,李建伟坦言,从国外情况来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医疗有着较为完善的三级体系,并可以在三级体系内进行及时的转诊和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早期介入,在综合医院(三级医院)开展诊疗;病情稳定后向专科医院(二级医院)转诊;如果不需要住院治疗,则尽快转到社区(一级医院),或进行家庭康复。这种三级体系既可以使得患者接受最为适合的治疗,也可以利用及时转诊节省医疗费用。
在我国,也明确提出了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完善的三级诊疗体系。国家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在双向转诊体系下,当患者病情复发时,可将患者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治疗,治疗结束后仍可向下转诊至下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事前和事中控制,参与到引导患者分级诊疗及控费的过程中。比如可以利用自身技术、资产、管理等优势,在当地成立家庭医生诊所(可以看作是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由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协调三级医院提供优质医疗资源,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引导群众预防疾病和分级诊疗。同时,签约家庭医生重点对居民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健康的因素提前干预,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有效控费,减少赔付支出。
对于保险公司与医疗、养老和健康机构未来的合作方向。李建伟表示,一是资本的合作。在体制上,保险公司可以直接投资或者收购医疗、养老和健康机构。国外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对于“大健康”、“大养老”产业链的开发较为成熟,作为寿险价值链的延伸,既与寿险主业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也延伸了投资链条,形成了多元盈利。资本合作利益一致,才能具有市场化效应。
二是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商业保险模式。在机制上,通过医疗金支付、医生收入分配制度、医院收费体系三者的统一及制约,形成客户、医院、保险公司的三方利益合理均衡机制,也即分配机制的改变。这两点可以解决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
三是保险公司与医疗养老机构合作开发产品。通过合作开发产品,培养和引导客户合理需求,发挥保险公司与医疗养老机构的各自优势,有针对性的推出对应产品,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