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惠农保险 根植乡村沃野需时日)
政策吃不透 程序太复杂 赔偿有点低
理应成为农民朋友得力助手的惠农保险,缘何受冷遇?国庆节期间,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许多农民对“惠农险”还陌生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然而,走访发现,很多农民对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分不清,农民不知投保,也不愿投保,导致惠农政策落实难到位。
“人都没有保险,还给粮食上啥保险?”平顺县龙溪镇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为了让农户给自家种植的玉米上保险,每年他都要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收保费,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只有几亩地,受灾了就认倒霉呗,还入啥保险。”提起农业保险,很多村民这样说。他们或是仅仅听说过,但对具体政策和参保流程不了解,或是从来没听说过。壶关县东井岭乡牛家掌村种植户赵国和说,农业保险条款的用语太专业,根本听不懂。去年受旱灾影响的他,今年想要参加农业保险,“问了问村干部,他们也是说不大懂,最后还是算了吧。”记者发现,像赵国和一样有投保意愿,却因为“搞不懂”而放弃的农民大有人在。一些农户甚至还认为购买保险是加重农民负担。
另外,受传统的耕作模式、经营理念和政府救灾方式的影响,农民对政策性保险的认识不深,存在侥幸心理。太谷县人保财险营销人员在进村推广时,拿3年前的雪灾提醒菜农投保,得到的回答是:“雪灾还能年年有?”好政策为何受冷遇
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三农”保险逐渐成为脱贫的中坚力量。但农民为何不愿买农业保险?谈及这样的问题,长子县南张乡南张村村民王进泉告诉记者,一是农民保险意识不强,二是即便买了保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理赔起来程序复杂也赔不了多少钱。有些地方尽管让农民参加了政策性惠农险,也是“赶鸭子上架”,农民对政策性保险的意义仍然不甚了了。
据中国保险学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中称,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的农户仅占14.61%,大多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缺乏清晰的理解。再者,部分农民认为,一亩地最多赔447元,还不能完全覆盖农业生产的成本。运城市新绛县古交镇一村民去年投保小麦,因干旱造成地里部分小麦受损。“缴保费的时候,村干部上门收费。可等到要保险公司赔钱时,手续可麻烦着呢,来来回回好几趟,最后等了两个多月,一亩地才赔了200多块钱。”该村村民王民告诉记者:“时间耗不起,没那闲工夫。还不如我出去打一两天工来钱快呢。”此外,农业保险还不够人性化,投保成本和赔付门槛偏高以及人们对保险产品不够满意等因素也影响了投保的积极性。壶关县韩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兵告诉记者,种植大棚蔬菜风险其实挺大,他们村共有蔬菜大棚170多个,是全县大棚蔬菜第一村,今年春天一场冰雹袭来,2000元的塑料布和数百元秧苗全毁了。但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蔬菜保险只赔大棚设施,不赔蔬菜。保障功能打了折扣,至今有部分投保户还未得到理赔。
保险公司谈“农”色变
尽管我省农业保险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有的村干部认为,保险公司“保”的意识薄弱,而“商”的意识明显。如此判断,在保险公司方面也得到了部分印证。提及农业保险,保险业内人士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风险大、不讨好”。所谓“风险大”,就是农业保险很难盈利,这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很难承受。因此,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太愿意设立更多的农业保险品种。
人保财险晋中分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销服务部经理表示,政策补贴不到位更让商业保险公司有苦难言。粮食作物保险属政策性保险,本来利润就低,甚至没有利润。按照规定,保险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按照40%、25%、5%、10%的比例进行补贴,但县财政的10%很难到位。
保险公司基层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农业保险工作开展的另一大因素。人保财险长治分公司财产险部一位副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基层在编人员有限,很多工作比如填清单、收保费、测算土地面积等,主要依靠村干部来做。但村干部也有难言之隐,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自己为农户垫付保费。但等到受灾时,又会出现代领、错领、骗领赔付款的事情,农户、村干部、保险公司三方发生纠纷。
用保险避险势在必行
谈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晋中市金融办主任吴裕华对未来的农业保险抱乐观态度,他说:“这需要农民有个接受过程,当然保险公司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升质量,减少程序。”他同时表示,引导农民学会用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和必经之路。
吴裕华主任认为,农业保险要真“保农”,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定心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让农民通过体验式受益了解农业保险的好处。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要善于用农民朋友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宣传农业保险条款,让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政策,熟悉政策。
二是要完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可将农业保险建设作为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农业保险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三是要选择财政补贴下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而言,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作用,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
四是要适当推行强制投保。一方面只有通过强制投保,才能在足够大的领域内分摊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强制投保,可减少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性支出,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减少财政补贴的成本。
本报记者 李为民 本报通讯员 秦风明
(原标题:惠农保险 根植乡村沃野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