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刷爆国内球迷圈的日本高中联赛吗?在曾经的世界杯举办场地上演、全国电视直播、超过4万的上座率。12月末,第97届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全国大赛就将打响。
相比较日本高中联赛的高调,中国校园足球含金量最高的高中足球锦标赛(以下简称“中锦赛”)则显得无比低调,低调到它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百度百科,应该也没有多少球迷知道今年的“中锦赛”已经于11月9日在郑州落下帷幕。
就在我们眼看邻国日本、韩国在世界杯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就在我们仍旧期待着国足再次进入世界杯的决赛圈的时候,就在国人经常会问我们的足球到底与日韩差距在哪的时候,对高中足球联赛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答案的入口。
什么是“中锦赛”
“中锦赛”创办于2005年,该项赛事于每年10月至11月间举行,只有全日制普通高中才有参赛资格(代表了中国校园足球的最高水平),它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1999年创办)、中国中学生足协杯(2006年创办)并称中国高中足球“三大赛事”。
今年的中锦赛首次采用电视直播并且配备中超级别的专业解说员,让赛事逐渐从“草莽”走向规范。并通过录制纪录片,引进数据管理软件统计相关数据等,让“中锦赛”变得“有迹可循”,而不再像此前“走过场”般的存在。
日本高中联赛走出过本田圭佑这样的明星级球员,这离不开日本对于该项赛事长达近百年的经营,我们的高中校园足球还处于教育体制内,基本为高中升学服务,国内能与职业俱乐部展开合作的校园球队凤毛麟角。而且由于我们的校园足球文化缺失,导致很多校园足球比赛场边观众基本是本场比赛没上场的人员。
我们总是关注成年人足球比赛的成绩如何,得了第一,得了金牌,举国欢呼;输了比赛,得了第二,都觉得垂头丧气,没有成功,甚至会在网络上指责运动员和教练。
仅仅关注成年人比赛的最终结果,却忽视了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应有关注、应有投入,我们不是输在了成年人足球比赛的一次竞技上,而是输在了起点,输在了基础上。
大家对足球的关注度其实很高,也喜欢看比赛,可真要是轮到自己家孩子想要练足球,家长就会极力反对,认为练足球会耽误学习。家庭环境如此,社会环境也大体相同。
同时,青少年假期被学校“拒之门外”也反映着社会体育公共资源的匮乏。一些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场馆和场地基本都是不对外开放的。一些对外开放的收费场馆也让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无法“施展”。
其实,这些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进入校园体育场地踢一场球,和学校担心的校园治安问题一点也挂不上钩。
中国有庞大的体育人口,有巨大的体育市场,可优秀的运动员相比于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少之又少。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体育人口红利得不到充分利用和释放。
据2014年中国足代会的《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足协的注册球员数不足2万人,与近邻日本的差距达到了45倍。由此来看,中国足球水平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社会和家庭反对孩子们练足球也不是“无本之木”。“冠军搓澡工”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那些没有拿到冠军,没有练出成绩的运动员生活更加惨淡。这也是家长和社会担忧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抑制孩子足球热情的社会氛围就一天不会好转。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要转变观念。现在中国有一部分青少年就可以凭借足球特长获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些青少年进入高校后既可以选择走职业化道路,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这给了球员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和更高的保障,这种情况正在使我国足球事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与这种积极转变不相称的是对待足球的观念没有跟进。所以,打破观念束缚是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