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球星斯内德与儿子
希丁克与里皮
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决赛现场
【欧洲版特约记者 古斯特】足球如何发展,必要波及3个层面:普及、提高、职业。目前各大媒体、院校、社会机构普遍反映的问题,都出在“极度缺乏足球教练”这方面。一边说匮乏,另一边又不提高物质与广阔职业发展机会,实在不好解决此问题。低微的待遇能招来什么人,结果可想而知,误人子弟只会继续,受罪的还是孩子。想以如此低的待遇还想招到具备哪怕国内足协资质的教练,就更是难上加难。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保证更好地存活下去,如果某一方面你不求回报,那必然在另一方面有人会供养你。如果一个人在掏空你精力的同时还在那给你“画大饼”,只能证明他对你的生存状况无所谓,而你恰恰就是那个无偿供养他的人,他自己倒是可以理想化。
至于那些优秀的、有教练资质的教练都去哪了,答案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和知名足校。职业俱乐部的报酬高、知名度也很高,这不是诱惑不诱惑的事,这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理性选择。职业球会和足协青训中心,能到这里接受培训的球员大都是有潜力成为职业球员的。球员培训费用不光减免,球会和足协会负责招募高水平教练开展训练,因为这属于足球发展的金字塔塔尖阶段,是要出人才和成绩的终极阶段,人力、物力必然会大力投入。
对于足球的普及,尤其12岁以下,开展校园足球即可做到。这里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足球教练,而是对足球有一定兴趣的教育、体育、师范专业毕业的足球教师。他们只需要不间断地接受一些世界最前沿的足球培训即可,并不一定需要取得中国足协、亚洲足协或者欧洲足协的教练员资质。其实在这一层面对人员要求最重要的考察点应该是是否对足球教育有所热爱,是否对青少年有所热爱,是否有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是否有中等偏上的高等院校学历等。
对于12岁以下想要进行足球提高的人群,应该交由社会商业培训组织与机构,这一层面不同于职业足球的部分在于所有培训服务都不是免费的。接受培训的青少年需要付费,他们是因为想要额外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而选择到商业机构进行培训。因为能否有机会接受免费的职业足球培养,并不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还想要提高些水平,足球商业培训机构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其实供需双方都应该先摆正自身的定位和明确目标。商业培训机构是收费的,这就决定了你应该是以提升客户娱乐服务体验为主,并不需要过多地去做一些职业化培养球员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家长也要明确来商业机构接受付费培训的目的,除了孩子又多了一个特长以外,不要对足球商业培训机构抱以错误的期望。你既然付费了,就说明你的孩子还没有能力被职业足球俱乐部或专业机构认可,也不要轻易地就以为孩子只要提高了就能成为职业球员。
一家定位准确的足球商业培训机构,其实只要满足孩子足球水平最基本的提高就可以了,除此以外要加大诸如教育、亲子、留学、旅游、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体验的开发。聘用中方教练的标准实际上应该从是否对足球热爱,是否具备国内外高等院校学历,是否具备亲和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是否具备基本足球技能等方面进行考量。只要能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世界最前沿的足球培训,其实有没有中国、亚洲甚至欧洲足协的教练员资质并不是最重要的。
参与大众足球普及提高工作的中方教练,最重要的是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留过学当然最好。只要能把国外对于足球的正确认知消化理解,部分或全部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当中,祖国的花朵就足以和海外同步并行了。
另一方面,国内校园足球大力普及与发展的这几年,很多地方的教委联合体育相关部门,都把引入外籍足球教练作为提高校园足球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一些资源优厚的学校,本身就可以直接引入外教,就像其他科目如英语一样,相关外国人才的引进早就屡见不鲜。引入足球发达国家的具备国际足球机构认证资质的高水平外教,原本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但接收外教的单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外教这个资源。拥有外教的院校,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这样才能最大化提升“外教”这个资源的使用效率。
根据国情,发展校园足球也许是借鉴邻国日本的经验,毕竟从文化上、应试教育的普及上,两国都很相似。学生在校时间很长,学习自主性不高,小升初、中考及高考的压力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即使不情愿也必须坦然面对的无奈。这样一个看重考试文化的大环境,大部分孩子的课外时间只能去报各种补习班从而提高分数,能去进行其他文体相关培训的时间被大幅挤压。因此,部分利用孩子在校园里的时间进行足球普及和提高,兴许是一个最优解决方案。
在欧洲,小孩子课余时间很多,学习主动性也更强,他们在校时间也不长,想要学习足球的话,一般都是去离家比较近的各种业余足球俱乐部。拿荷兰举例,人口1700万的郁金香小国,各种等级的足球俱乐部有3300家之多,约合5000人就有一家足球俱乐部。按这个比例来粗略计算的话,北京人口暂且计成2000万,如果每5000人就有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的话,就有4000家之多。以此类推,13亿人口的大国,该有多少家球会才行呢?这也是为何国外足球人士会觉得一旦中国开始在构建足球文化上发力,不知道要产生多少个“梅西”。
中国足协在校园足球建设方面,一直在酝酿出台全国统一的青少年训练大纲,届时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要在遵守大纲指引的前提下开展足球普及和提高,相关的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都将接受培训并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操作。日本就制定了全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按年龄段逐级培养,不论是校园还是社会培训机构、职业俱乐部,都或多或少以大纲为参照对青少年进行训练。
这几年受聘到国内校园进行足球培训的外籍教练,其实并没有和中国足协的青训系统进行对接,也难怪,这方面存在空白。作为接收或聘用外教的校方,其实都是出于提高在校生及校队足球水平的目的,急功近利带来的只能是昙花一现,一旦外教任期结束后离开,“一夜回到解放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试图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教身上,并不是科学发展的态度,一个人能力再强,一旦离开,很可能一切归零。真正的长远规划,目的恰恰在于可持续发展,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引进能协助校方构建足球培训系统的外籍顾问。系统架构一旦建立,离开谁都照样运转,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足球的发展,需要科学务实的态度,这要求每一个融入其中的组织都能有意识地去摸索与实践。不但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更要清楚到底如何做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我们其实早就不缺乏思路,我们也足够聪明,我们只是觉得还不到时候去做而已。中国足球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其实都并不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