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 实施文化首位战略
甘肃既是“羲轩故里、河岳根源”,也善得风气之先,海纳外来营养,形成独具的文化“软实力”。新时代,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省份和战略通道,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释放文化为其他产业的赋能作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文化产业强省建设,实现文化制高点的首位发展目标。
第一,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融合发展。
发挥甘肃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两横七纵”开放型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创新推进旅游业等业态。依托国家旅游局牵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发展规划,以古丝路及节点城市为内核,打造敦煌—张掖—武威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兰州为核心的黄河—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以天水为核心的陇东南始祖历史文化区,实现文物、大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建设丝路文化—华夏文明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创新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战略,培育新业态。统筹推进各类文化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文化体验、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等业态的融合发展提质升级,建立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第二,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联动创新。
目前,甘肃形成了娱乐演艺、文创、影视、动漫等多元化的丝路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节会赛事。这些产业和节会赛事优势初具,但效益与规模发展不平衡。积极利用文化首位战略红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等产业服务品质;做强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古籍整理出版等产品供给;增强博物馆、美术馆、博览馆(园)等文创产品的经济效益;拓展策划、经纪、影视、创意等文化产业。通过创建研修平台,加强跨领域合作,延长产业链,降低产业“文化折扣”等举措,推进文化产业规模速度到品质效益的跨越式升级。
充分发挥敦煌文博会等著名节会赛事的品牌效应,打造以人文初祖伏羲为首位,以“草圣”张芝、玄奘等为核心,以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丝路文化节会,推出摄影、避暑、登山等文体娱乐形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方式、渠道和形态,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大其附加值和商贸效益。
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联袂出行,和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交叉发展战略,形成互动共振效应。
完善市场准入和生产经营机制,以大项目为驱动,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强企业落户我省。完善政策咨询平台,提供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大数据分析评估等指导性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撬动“一带一路”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建设公共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化学反应”,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周边辐射和国际空间覆盖率。
扩大甘肃文化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升格全省招商引资大会、兰洽会等一批招展引会,提升其交流层次,积极在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开展招商引资专项活动。推行优势文创行业先行战略,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和领头企业,配套网上文化产业、产品展示、导览、交易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线上丝绸之路”。
第四,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提升交流层次,建立广泛的丝路人文对话、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机制。
积极利用民族走廊和中外文化汇融前沿的地缘和文化优势,开创中国—中亚论坛、中阿艺术论坛、伏羲论坛,建设敦煌学和简牍学研究书院,创新推进丝路沿线民族研究,把甘肃打造成西部中外文化交流高地和华夏文明研究中心。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教育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扩大丝路沿线国家来甘留学生规模,增加西亚、中亚、南亚国家留学生教育在甘肃高校布点,扩大孔子学院招生名额。发挥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等平台优势,建设服务丝路经济的国际化与多边合作的人才培训中心、科创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为国内外相关部门、企业提供语言翻译、信息保障、专业培训和文化咨询。提升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层次,争取中医药临床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的国际联合,鼓励在境外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校等多元化合作,实现招才引智、技术转让、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