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
低头刷手机,浏览各平台发布的内容,多少你我他,日常生活都躲不开一个“刷”字。
可大众刷到了什么?谁离了婚,谁出了轨,谁公布恋情,谁疑似怀孕,谁崩坏了人设……演艺圈的八卦新闻循环往复,明星的私生活在网络媒体的放大镜下,成为刷时间的“硬通货”。甚至,由此催生的吃瓜群众从一个网络热词,日益有了大众化、全民化趋势。为保吃瓜群众不断粮,难以计数的八卦挖掘机跟进爆料、梳理时间线、纵横联想画出相关人物谱,恨不能掘地三尺把明星的前尘往事、周边人物一网打尽。就这样,始于一桩私德私事,终于漫无边际的热搜话题,大众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泛娱乐化的网络八卦悄然刷走。
演艺明星知名度高、粉丝众多,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社会话题。当涉及艺人私德的事件发生时,理性陈述无可厚非,批判与反思更是应有的担当。然而,环顾众多自媒体账号、视频平台,庸俗低俗媚俗的气息弥漫,过度娱乐化物质化肤浅化的言语大行其道——他们“奋笔疾书”所指望的,绝非社会监督、价值坚守,而是“请君一点”。在流量即关注、关注即利益的逻辑下,把花边轶事、生活私德当作新闻来追踪报道,俨然成了许多视频账号、自媒体人的维生手段。八卦已从“周一见”到“周三见”再到如今“天天见”。即便与演艺圈毫不相关的部分公众号,也不惜自降姿态迎着绯闻跨界而来,看中的,也是蹭个热度割流量。
这股“娱乐至死”的泛娱乐化信息消费观念正在消解什么?
对网络空间而言,若信息“格调”不断向下走,互联网传播的理性反思就会少了,炒作就会多了。一条“八卦生产链”顺着网络传播方向蔓延滋长,最终只能把大众捆在了虚无的、充斥着绯闻与负能量的氛围中。
对演艺明星及其经纪公司而言,网络狂欢带来的热度很容易形成错觉:只要有节奏地抛出绯闻,只要在恰当时候抖出明星一点隐私,明星的人气就会随同点击率水涨船高。如此一来,不以作品论功绩,错将曝光度取代文艺价值的恶性循环也会悄然形成。君不见, “宣传期恋情” “合约情侣” “打架成名”统统成了流量经济的赢家。在某些浅薄的网络传播与经纪公司的联手助推下,刷脸、刷绯闻被明星当成速成捷径,仿佛这远比安静踏实地经营一段表演、维护一部作品重要得多。
更可怕的是,网络信息本是个受众主动攫取的过程,在“注意力经济”“八卦生产链”之下,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爆料、无营养的名人失德信息被推送到面前,淹没大众生活,长此以往,意味着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美好而有质量的文艺评论被挡在注意力之外,真正关注凡人善举、科技精英的文章被冷落在不起眼的角落。
什么样的土壤培育出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平台催生什么样的受众。我们怎能指望从小被没完没了的八卦捆绑的下一代,去拥抱辽阔的生活与远方?
要关闭“八卦生产链”的阀门其实说难也不难——内容创作者不能为刻意迎合而致导向失途,不能为哗众取宠而致价值失焦,不能为吸引眼球而致姿势失态;平台管理方更应担负起社会责任,从源头上整肃生态,不可放任粗鄙跑赢了精致、低俗压倒了高尚。(文/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