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深化改革寄予厚望:2013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的第一个省份就是山东,要求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持续营造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八大战略布局谋划改革,大力实施“一次办好”改革,推动国企国资、民营经济、财税金融、环境生态、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以改革上敢领风气之先推动发展走在前列。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张春晓
思想解放
展开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1165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全部纳入市级政务服务平台,首创“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对高新区实施“扩区、放权、搞活”的综合改革……去年,济南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改革举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2018年第3季度省会城市改革热度指数显示,济南排名全国第5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而改革的先导是解放思想。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山东有过领风气之先的辉煌,也经受了“在产业升级上慢慢落伍了”的困窘,根子在于是否解放思想。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将思想上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中,让“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2018年初,山东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的冲击波,激活一池春水;
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组织党政代表团到粤浙苏三省学习,引导各级干部对标先进、正视差距;
在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家义直言不讳:“今天我们有些干部缺少了那么一股改革创新的精神,缺少了敢闯敢干的劲头。原因在哪里?关键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变革不深”;
省委向全省发出解放思想动员令:只要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严守党纪国法、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就要不计个人得失,敢于闯、敢于试、敢于改。
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关键时期的山东,用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行动,全力冲破观念围墙、廓清思想障碍,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交替中实现大“破”大“立”。如今,干任何一项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都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对标全国改革先进,拿出比、学、赶具体举措,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改革开放“中国奇迹”的奥秘,很大程度在于降低制度成本。“相比于过去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竞争,现在区域制度创新的竞争对于一个地方发展更为关键。”山东社科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孙晶说。与粤浙苏三省相比,山东最大的短板,正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抓住这个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山东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是加快制度创新。
为此,省委专门成立推动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首批推出15个制度创新;出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创新的决定,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推出51个制度创新,搭建起制度创新的“四梁八柱”。
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双招双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工作。去年10月,山东在省级层面史无前例地推出“双招双引考核办法”,从“十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产业集群、招才引智等方面,对各地市委书记、市长进行精准考核,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这项制度创新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在全省掀起了高质量“双招双引”热潮。“多大的领导招多大的商”。日照提出,领导干部要在“双招双引”中冲锋在最前线——各区县、市直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等60余名“一把手”,今年每人都要招引一个投资过亿元的新项目。
寻找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省内各地各部门同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今年,为鼓励和倒逼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等手段转型升级,推动整个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省将试点“亩产效益”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制订《“亩产效益”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若干个县(市、区)启动改革试点,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
激发活力
改革品牌重塑发展环境
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这一直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
市场机制不畅、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社会创新力不够,是制约山东发展的堵点问题。为此,山东倾力打造“一次办好”改革品牌,发挥“一次办好”改革的“牛鼻子”牵引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重塑营商环境,锻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周末也能注册公司,全程不用见面!”淄博市民王丽萍将这份感受发在了社交媒体上。前段时间,王丽萍着急注册一家公司,资料准备齐全后却正好赶上了周末。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桓台县政务服务中心,收取相关申请材料的是智能自助审批设备。第二天,王丽萍就收到了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成功的提示短信。“像收寄包裹的‘自提柜’一样,方便、快捷。”
针对群众办理业务与政务服务大厅上班时间不同步、个别业务办理排号耗时长等问题,淄博与浪潮集团对接,全面推进网上办理,引进智能自助审批设备,推动形成“网上办、集中批、智能化、不见面”的办事模式。
推进这项改革,山东转变观念,以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来定义“一次办好”。省市县三级全部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其中省级2460项、市级平均1738项、县级平均1168项,基本实现清单全覆盖。
精准放权、协同放权、市县同权,为“一次办好”改革拓展了空间。去年,为服务和保障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建设,山东向济青烟三市下放省级权力事项70项。近期,我省出台《关于深化扩权强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在全省81个县(市)全面推进市县同权,最大限度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针对营商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山东组织开展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十大专项行动,同步建立一个行动、一套方案、一位省领导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个专班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十大行动”效果显著,以相对集中行政审批为例,截至2018年底,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服务模式。
“同一片蓝天下,先进省份能做到的,山东也必须做到。”省委编办主任刘维寅说,“一次办好”改革的强势推进,激活了山东人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全省各级各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勇闯“无人区”,推出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改革举措。
全省16个市、134个县(市、区)和30个市属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全国首创“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的济南,2月1日起,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实体经济项目,实行“建成即使用”。借助FAST认证体系,青岛市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现全程“零感知”“零打扰”,全市近200万名社保待遇领取人员再也不用跑腿,这一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不到一年时间,“一次办好”改革旋风劲吹齐鲁大地。去年多次来到山东的上海市山东商会会长高洪彦深有感触地说,“‘一次办好’已成山东一张亮丽名片。”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山东把“两个毫不动摇”贯穿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程,高规格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两个“十条意见”,以改革促国有经济强身健体,以改革助民营经济翻山越岭,协同国企、民企共生共荣。
混改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兖矿集团国际焦化公司引入永锋集团,股权结构上与这个省内百强知名民营企业50对50,公司经营管理权则交由永锋集团,去年焦化公司的效益、负债结构等指标大幅提升改善。整个兖矿集团,通过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兼并重组、骨干员工持股等方式,已累计实施混改企业86户,占权属企业的61%。
改革向节骨眼、要害处强力推进,一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得到破除:省属58户混改试点企业全面完成,10户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封闭运行的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统筹、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发放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取得重大进展;省市两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基本完成……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0%;资产总额达到29303亿元,同比增长18%,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
民营经济不发达、中小企业力量偏弱始终是山东经济发展的“软肋”。改革出“大招”,政策亮“实招”:去年以来,支持实体经济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35条等政策措施密集发布,深化财税金融、扩权强县、园区体制等重点改革,普惠的同时,更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降本增效拿出了真金白银:仅4类税收调整每年就可为全省企业减税上百亿元;重商亲商态度鲜明:去年11月以来,省级领导集中到省外山东商会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34个,考察民营企业89家……2018年,山东非公有经济增加值44173.9亿元,同比增长6.1%,稳固和提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正在落地见效。
改革检验担当
改革重在落实
今年是省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山东把改革重点更多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既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以改革检验担当,以改革考验落实。
2019年新年伊始,山东重磅出台深化省级预算管理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两个改革意见,打响了2019年改革“第一炮”。
省级专项资金由93项清理整合为39项,削减近六成;把资金分配权交给部门,把项目确定权交给基层;对财政专项资金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管理……这些重要改革举措打破了“审批思维”惯性,跳出“部门利益”桎梏,刀刀向内。
改革成效大不大,要用实践来检验,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山东针对群众反映的痛点,改革“动大手术”,亮出大动作,以此来检验改革担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从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31项改革举措和86项重点任务,建设新型健康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立医院全面启动改革,分级诊疗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组建医联体800余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1+1+8”系列方案,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到位河长7.6万余名,有序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保追责体系,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
——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城乡一体、全省统筹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省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536.2万人、7333.9万人。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落实、难在落实,成也在落实。山东推进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山东建立了领导牵头督察、改革办推动督察和部门单位自查的督察工作格局。聚焦中央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普惠金融发展、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重点改革,组织开展专项督察。
2017年山东出台国企改革“十条意见”后,又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地:去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对改革进展严格督查,形成督查报告,省委常委会对报告所提问题和意见建议,明确责任、规定时间,分工整改。
推进改革落实,山东建立舆论倒逼机制。去年7月下旬以来,山东媒体派记者暗访各市政务中心,看群众办事能不能真正“一次办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强烈反响。根据部署,今年全省新闻媒体要针对工作不落实的人和事,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舆论监督。动真格的媒体监督,让不少基层干部“红脸出汗”,变得坐不住、慢不得。
山东还在问责上动真格、见真章。“一次办好”改革实施之际,济南市纪委监察委历时一个多月,暗访拍摄制作视频专题《济南市发展环境明察暗访纪实》,反映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问责行动由此展开:济南一次性问责了155人,30起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问题被公布,106人被实名通报处理。坚决查处、严厉追责问责,有效革除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改革到了新的历史关头,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
春景盎然,使命催征。2月27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今年各级领导干部要心无旁骛当好改革“施工队长”,头拱地向前冲,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要求贯彻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 刘磊 晁明春 参与采写)
再领改革风气之先,推动发展走在前列
导读 : 再领改革风气之先,推动发展走在前列...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