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是史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一共拍摄了十季,全部的十季收视均在年度前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老友记》由大卫·克莱恩和玛塔·卡芙曼创作,讲述了纽约曼哈顿的六个老友十年的风雨历程。这部电视剧于2004年5月停止了播放,但是在这十五年来,仍被不断的重播,几个主演享受着每年因重播带来了超过一亿多元的收益。
《老友记》停播十五年,主演每年享受1亿多收益,国产影视差在哪
这是一个奇迹,然而我们对于奇迹并不能仅限于膜拜而站不起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奇迹发生的根源和必然,然后反思我们发展的痛点。
体质的限制我们不能做过多评价,创作空间和题材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左右,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口碑。我们聊聊演员的问题。
故事设计是作品的灵魂,而灵魂需要通过演员作为媒介展现出来。我们的演员越来越偏流量化,老戏骨越来越少,很多故事题材并不能指望他们支撑。很多影视剧中的老戏骨带给我们特别精彩的演绎,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都能演绎的入木三分,甚至抢了主角的风头。可是主角的戏份不能出彩的话,老戏骨们的锦上添花也不能力挽狂澜。
为什么九十年代的香港演员名家辈出,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任达华、成龙、洪金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几乎都经历了小人物的奋斗,即便一个龙套几秒钟的戏份,也要精斟细酌。所谓厚积薄发,没有对演艺事业的热爱和演技的不断累积,断然不会有后来的一夜成名。
我们内陆电视剧也有高质量的作品,亮剑、蜗居、白鹿原、闯关东、甄嬛传......但是高质量的作品出产率还是偏低,而且真正能让人愿意反复观看的作品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演员支撑不起人物设计,丰满不了剧情需要。好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次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自己。
新一代真正的优秀演员我们两个手能数的过来,抛开守法性和人品不讲,单说演技,够的上优秀二字的就不多。尤其我们的年轻演员,越来越沉不住气,各种选秀类节目,各类国外组合出道等等,稍微有点名气有点流量之后,就迫不及待进入剧组,试问,你有演技吗?甚至台词不背只靠后期配音,更有甚者人都不到就靠替身抠图,对演员身份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又怎么指望能出好的作品呢?整个剧组的预算被流量明星的片酬就占据一大半,各种外景、道具、制作的费用一减再减......
向流量低头,就要承担作品质量下降的风险。流量明星自带流量,可以短时间内为作品的收益做贡献,可是不会为作品口碑做保证。如果观众仅仅只是记住了某个人参演了某部影视作品,记不住角色,那无疑是失败的。真正好的作品要靠演员把故事支撑起来把剧情丰满起来,而不是靠流量在短时间内把票房支撑起来。饮鸩止渴永不是长久之计。作品追求票房追求收视率是必然,这无可厚非,但是真正有心出产好作品的,票房和收视率自会水到渠成。
每个行业都值得被尊重,但前提是自己要尊重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