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黑龙江省著名摄影记者王丰,1997年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拍摄的一张全家福,他现在罹患癌症,希望找到这家人,把这张有意义的照片送给他们,完成多年的夙愿。大家请转发,一起来寻找……”
9月4日,不少冰城市民的朋友圈被这条寻人信息刷屏,成百上千人为了这份“生命的礼物”争相转发,没有人知道这个被投入茫茫人海的“漂流瓶”,最终会飘向哪里,直到一个名叫张封媛的女子将它开启……
1997年,他在中央大街拍下“全家福”登在《生活报》上。
2017年,身患绝症的他想送出这份“生命的礼物”。
凭一张黑白照片在网络上“捞针”
9月4日中午,58岁的王丰,虚弱地躺在家中的病榻上。“天凉了。”妻子随口说的一句话,竟让他心里格外惆怅。落寞地望向窗外,他附和道:“是啊,已经秋天了,可是夏天的事儿我还没做完呢!”
王丰原打算,从今年7月起寻找20年前曾在中央大街拍摄过的一家三口。遗憾的是,由于胃癌复发,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个月,他的大半个夏天消耗在病床上,直到8月末才出院。
回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万张老照片里仔细地搜寻着,终于找到了那一家人的踪影。
寻找满月儿
每段岁月都会变老
希望记忆里的你一直安好
二十年前
父母迎着微微的风
带着微微的你
在喧嚣的街头不经意的相遇
掀起一阵涟漪
凉凉的雨
像凉凉的你
微凉的你才刚满月
匆匆温暖了我回忆
浮生若梦
一梦千寻
从满月儿开始
我们就一直在寻找
于风景中寻故事
在文字里寻光阴
又在流年中寻归宿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我们坚信在追寻中
不会迷失了方向
(2017年9月4日王丰写于家中)
4日下午1时,他在朋友圈发了这首名为《寻找满月儿》的诗,并附上了一张20年前在中央大街拍摄的老照片。照片上,一对夫妻带着刚刚满月的婴儿在街头漫步。
仅凭一张黑白照片,在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里“ 捞针”,实在是太难了。有朋友怕他伤心,劝道:“ 人海茫茫,你还是放弃吧。”王丰自己也没敢抱太大希望,但他还是决定碰碰运气。
“满月”巧遇“满月”
时光倒转至1997年6月24日。王丰清楚地记得,那天下了点儿小雨,是夏日里难得的凉爽天。当时,他是生活报的摄影记者,雨停之后去中央大街拍片。
那一年6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改造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作为一个老哈尔滨人,王丰对中央大街感情格外深。他幼年时常趴在“第三副食”的柜台上闻红肠和猪手的香味儿,少年时代喜欢钻进外文书店里翻看国外的画报,还在街上的大安商店里,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海军衫……
那天傍晚,王丰站在教育书店附近,手里拿着相机,正琢磨着如何给即将“满月”的步行街拍照留念。这时,一对年轻夫妻拎着一个罩着花布的篮子走过,篮子里睡着一个小小的婴儿,引得不少路人围观。
“孩子多大了?”王丰试探着问。
“刚满月,今天是第一次出来逛街。”孩子母亲笑道。即将满月的步行街上,有个刚满月的娃娃!这样的巧合,让王丰心头一阵狂喜,他连忙问道:“我是生活报的记者,我能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吗?”夫妻俩爽快地答应了,他连按了两下快门……
“遗憾的是,我当时太开心了,竟然忘了要电话号码。”王丰回忆道,他当时一路小跑回到报社,亲手把照片洗了出来。由于太喜欢这两张照片,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去中央大街,“因为我觉得在那儿,肯定拍不出比这更好的片子了。”
两天后,其中一张照片在《生活报》上发表,标题饶有趣味:《“拎”着婴儿逛大街》。
念念不忘在流年中寻归宿
从业二十余年,王丰拍过数十万张照片,获过不少大奖,还曾参加过国际摄影展。他为何偏偏对这张看似寻常的“全家福”念念不忘?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国内很多大城市拍过照片,有的人很羞涩,有的人很不耐烦,拍照请求常被拒绝。而咱家乡人不同,大多性格豪爽,既包容又开放,我觉得这张照片很有代表性,能表现出哈尔滨的城市性格,换做其他城市真的很难拍到。”
此外,王丰很好奇当年婴儿筐里的小娃娃,现在究竟长成了啥样儿,由于见面时太匆忙,他甚至没来得及问孩子是男是女。他很想见见这家人,把保存了20年的照片送给他们做纪念。
王丰(右一)与照片中的一家人重逢
“我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执行’,我想多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儿。”2015年年初,王丰被确诊为胃癌,去年10月复发,一年内做了5次手术,化疗已经不起作用了。采访时,他刚刚服下一种“靶向药”,并略带伤感地形容,“这是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病情加重,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让他有些惶恐,就像他在诗中写的,他渴望“ 在流年中寻归宿”。与当年那个陌生家庭之间短暂而又奇妙的缘分,成了他回望自己摄影生涯时的一扇“幸福之门”。
“万一他们家有变化呢?”曾有人委婉地提醒。然而也许是因为当年夫妻俩和善的笑容、欣然应允时的豪爽,一种笃定的直觉告诉王丰,这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很幸福,他想再一次亲眼确认这种幸福,似乎这样,自己的病痛也能减轻一点儿。
“漂流瓶”在两代摄影人之间传递
9月4日下午3时,年轻的生活报摄影记者张涛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那条几乎被刷屏的寻人信息。他随手转发时并没有想到,这个“漂流瓶”正朝着正确的方向悄悄靠拢。
仅仅17分钟后,一位微友留言:这女的我好像认识。很快,一条手机号被发给了张涛。生活报两代摄影记者,一老一少,虽然没有共事过,却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产生了交集。“王老师,照片上的女子找到了,她跟我的一个朋友以前是同事,我把她的电话发给您吧!”接到电话时,王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时距他发完朋友圈,仅仅过了2小时。20年的愿望,一条希望渺茫的线索,终于变成了一串可以紧紧抓住的数字……
而另外一边,46岁的冰城市民张封媛心情也很激动。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你年轻时的照片了,有位记者在找你!”从4日下午开始,她陆续接到了十几个电话,其中不乏一些多年未联系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她的丈夫孙天航也把朋友圈截图发到了家人的微信群里……
20年了,张封媛和家人一直珍藏着当年刊登他们“全家福”的报纸。因为这张照片,他们还一度成为街坊朋友热议的“ 红人”。家里的老人更是把报纸跟孩子的小脚印、高考录取通知书存放在一起,视为“成长路上的重要见证”。她一直没忘记当年那位拍照片的记者,只是没想到对方竟然在寻找他们。
“在微信里,读完王老师写的那首诗后,我真的特别特别感动,很感激他这么多年还惦记着我们一家。”张封媛动情地说。
20年后重逢才知或曾擦肩而过
“我平时一晚上会醒好几次,虽然我今早三点钟就醒了,但中间睡得很踏实。”5日一早,王丰笑着对生活报记者说,自打生病以来,他睡了一个难得的“好觉”。
“昨天还那么虚弱呢,没想到今天状态这么好,大概是因为他心里太高兴了吧。”王丰的姐姐在旁边补充道。
上午9时,张封媛一家来到了王丰的家中,一进门,便把一束灿烂盛放的向日葵花束递到了他的手里。
“王老师,我们来看您了!”一家三口进门时,王丰用目光快速地搜寻着那张最年轻的面孔,继而笑道:“哈哈,原来是个女孩!”
看着当年在篮子里熟睡的小婴儿,如今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他既欣慰又激动。
隔着20年漫长岁月,当年在街头偶遇的四个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时光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有人长大了,有人变老了,有人圆润了,有人消瘦得厉害……他们激动地握手、相互寒暄,比起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更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
张封媛的女儿孙百仪,接过王丰送她的照片,笑着说:“这张照片我太熟悉了,没想到竟然有机会看到原版的。”如今,20岁的孙百仪在珠海一所大学读心理学,已经上大二了,暑假去外地实习了两个月,9月1日刚回哈尔滨,打算19号返校。
“说来也巧,很多大学生都已经陆续返校了,刚好这几天孩子在哈尔滨,说一定要来拜访王老师。”张封媛感慨道,“咱们真的是太有缘了!”随着交谈的深入,更多的巧合也被挖掘出来,其实他们以前居住的地方很近,一个在上游街,一个在东风街,如今张封媛的工作单位,距离王丰家仅有一站地的距离……
“我们今早特意去给王老师挑了一束向日葵,这种花很阳光,有蓬勃的生命力,花期也很长,希望它能陪王老师更长的时间。”
听完张封媛的话,王丰笑了,也许对他而言,这样一段重逢的奇迹,已然是照进他生命里的一束阳光……
小档案
王丰,1959年生,在媒体工作30年,最初在《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后在生活报任摄影部副主任、农村报任摄影记者。2003年参加“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展,其中四幅作品被广东省美术馆永久收藏;2007 年在“发现哈尔滨全国摄影大赛”上,作品《哈尔滨姑娘》获得大奖,同年在“冰雪哈尔滨全国摄影大赛”上,作品《祭祖》获得二等奖;作品《错位》和《一次成像》先后两年应邀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