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至24日,第二届粤港澳台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周(下称“微影周”)在惠州举行,依托微影视业态,粤港澳台等地影视精英云集惠州展开交流合作。
作为承办方,惠州影视业发展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自2010年被定位为广东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在惠州取景拍摄,当地影视业近几年也呈现出活跃状态。随着当前国内影视业走向繁荣,以及“互联网+”“文化+”等新业态出现,惠州如何顺势而为,树立起国内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品牌?又能否在“文化强市”战略下,率先打造影视产业强市?
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挖掘自身资源树立基地品牌
《亲爱的》《东成西就2012》《背影》《越光宝盒》《美人鱼》《甜蜜都市》《空巢姥爷》《那是一个春天》……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出现惠州场景。得益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惠州正在成为影视拍摄取景的热门地。
2010年7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其中便将惠州定位为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并纳入全省文艺创作的文化强省建设“文化精品工程”生产基地。
惠州学院副校长罗川山认为,这一定位符合惠州毗邻深港澳、重点发展粤港澳休闲文化的区位优势,也契合其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惠州不仅山、湖、江、海、泉、瀑、林、岛等自然形态多样,而且有丰富的古城胜迹、道教源流、名士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瑶乡风情和客家民俗等资源,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能够满足影视多元化的拍摄要求,对影视人才和企业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一优势得到了世界华语微影视联盟、香港微电影学会会长钟敏强的认可。他说,惠州人杰地灵,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临近粤港澳台,比如惠州的苏东坡文化、葛洪文化,如果将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掘出来,联合两岸四地的交流平台,惠州的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和产业一定会树立起更好的品牌。
从本届微影周可看出惠州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为加大惠州影视外景摄制资源的推介力度,活动组委会与广东省微电影联盟、香港微电影协会、澳门新媒体联盟、台湾微电影创作协会、惠州市导演协会以及惠州相关景点单位共同签订微影视创作战略合作协议,以惠州为基点共同打造粤港澳台微影视创作基地。纳入首批粤港澳台微影视创作基地的景点包括惠州西湖景区、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罗浮山风景区、永记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区。
惠州副市长余金富表示,惠州将加快扶持和推动影视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把发展影视产业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同时,将进一步顺应时代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继续做好粤港澳台影视合作拍摄配套服务工作,为各类影视动漫产品的拍摄工作以及为来惠州拍摄影视文艺创作生产提供支持和服务。
将微影视作为新兴产业培育
对于惠州来说,仅仅作为影视拍摄基地显然还不足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台微影周发布会上,惠州市政府发言人就表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推动下,大量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需求开始出现,依托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影视应运而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顺应这种趋势,便推出了微影周作为新型文化载体,以加强粤港澳台文化交流,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钟敏强表示,近年来,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微电影发展非常蓬勃,出现了很多微影视相关组织,内地微电影在产业化、商业化做得很成功。“去年内地院线票房400多亿,电视方面生产值100多亿,而以微电影微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产值达700亿,前景广阔。”
“几年前,大家还觉得微影视产业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现在看来,影视产业未来对地方经济拉动有很大作用,中国不少城市开始争抢这一块蛋糕。”钟敏强说,国内包括爱奇艺、百度等很多大企业都在向这一方向发展,微影视的商业模式在慢慢成熟,直接的效益包括点击率、流量、版权、广告等都可以分成,间接的效益则与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这方面,日前印发的惠州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互联网”“文化+传统产业”等融合发展措施,实现文化与多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新的经济业态,这也为惠州影视产业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惠州每年新开的中小微影视传媒公司就有数十家之多,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形象打造,拍摄企业形象宣传片、网络短片的需求旺盛,这给惠州微影视发展打开了市场。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惠州应充分认识到微影视产业的广阔前景,依托粤港澳台微影周这一平台和产业基础,加快布局产业链,将微影视作为新兴产业或特色产业培育,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台四地的交流合作,推动打造影视产业强市。
政府高校联手培养本土人才
一个产业要发展,其核心资源在于人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专家学者普遍对惠州重点引进和培养影视人才期望甚高。目前,惠州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影视相关学科专业,如惠州学院开设文学与传媒学院,下设传媒系,学院拥有1000多名学生,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惠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影视动漫专业等。
“台湾崑山科技大学视讯传播设计系只成立了十几年,但师生们已经拿到了7个金马奖和8个金钟奖,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台湾微电影创作协会理事长、台湾崑山科技大学信息传播系副教授张世熙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地方在发展影视产业时一定要与高校联系起来,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所创新,打造一批优秀影视团队,打牢市场需求的基础。
张世熙说,影视行业尤其对实务人才的需求很高,台湾崑山科技大学的视讯传播设计系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成果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强调人才培养与实践密切结合,专业老师大多聘请的是业界知名的大导演、大摄影师等,这些老师一方面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将学生带出去参与实践,真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影视人才。
张世熙建议,惠州作为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影视团队过来,惠州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需求,也要提出自身发展需求,邀请这些实务人才到高校为学生指导,加强交流。
“未来影视行业最需要的就是会讲好故事的人才。”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主任廖金凤在与惠州学院相关影视专业学生和创作者交流时发现,惠州很多年轻人拍摄的不少影视作品选材很不错,但技术和叙事上还有待加强,他建议,学校不仅要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更要提高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而这个能力需要有综合素养积淀,可参考香港台湾一些高校,注重历史、人文、艺术的教育。
钟敏强透露,中国现有的影视教育格局中,目前南方地区还缺乏专业的电影学院,他正计划在南方地区合作引入电影学院项目,首先开展影视人才培训,联合粤港澳台地区的业界人士培养影视人才,“我们想在惠州开展这个项目,但能否落地,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罗川山表示,微影视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形态内容产业,培养影视行业人才要注重与互联网经济结合起来,与地方产业结合起来,惠州目前在云计算、大数据上已有基础,作为全市唯一的本科高校,惠州学院将紧抓人才和资源平台,在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新业态上培养人才,为惠州率先抢占影视产业发展主导权提供智力支持。
以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布局
2015年,惠州出品首部52集大型动漫连续剧《艾可魔法少女》在央视首播,实现惠州大型影视动漫作品“零”的突破。同年,国内首部大型3D人文纪录片《古韵惠州》全球同步发行。从最初仅仅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到开始发展微影视,再到动漫、纪录片等多领域开花,梳理近年来惠州影视业的发展脉络便可发现,惠州正在极力搭建起影视产业的全链条。
惠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产业链,提升影视产业的综合实力,有望使影视产业率先从全市文化产业中闯出一个新业态路子,随着产业要素的集聚,惠州目前正在向创作、生产、拍摄、制作、发行、放映、消费等链条不断延伸。
在消费端,惠州影视文化消费产业更是发展迅猛,全市商业影院数量从2011年的11家猛增至目前的42家,同比增长373%;2011年全市票房0.51亿元,截至2016年11月,全市票房达2.15亿元,预计2016年全年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5亿元。
不过,真正要想壮大产业规模,布局产业链,仍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几年,惠州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如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惠州便接连签约中国动漫城市春晚、《古韵惠州》3D纪录片、中国南西湖(惠州)微电影文化创意园等影视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占会展签约项目一半份额。
目前,惠州已经形成由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永发动漫智慧高新产业园、雅图光电和数字视频产业惠州基地等几大龙头影视项目,以及一大批中小影视项目组成的产业项目格局。例如,正在建设的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属于广东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该基地占地680余亩,预计总投资30亿元,致力于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以及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节目创作生产基地与创新型影视产业集群化运营平台。
该项目投资方惠州罗浮山帝尊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将着重发展VR(虚拟现实),目前已与70多家影视传媒企业及金融企业签约或意向签约,届时极大带动惠州影视、文化、旅游等产业要素集聚。
钟敏强建议,惠州在引进龙头企业,布局影视产业链的时候,要注重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如建立孵化基地或产业园,对接高校和社会资源,成为本土年轻优秀影视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同时发挥粤港澳台微影周的平台,影视产业一定能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