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俱乐部联赛开赛,199支球队的2600多名队员参加
多比赛,冰球小将成长快
随着北京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的开启,7岁的冰球小将刘萨开始期待周末的到来。10月27日,他所在的华星国际11冰球队将迎来新赛季的第二场比赛。在经历了首战失利后,刘萨对这场比赛格外重视。
对于北京的冰球小将,每年10月开始的俱乐部联赛已经成为他们切磋技艺、展现才华的重要平台。今年联赛的规模再创新高,参赛的199支球队来自31家俱乐部,队员超过2600人,这是北京青少年冰球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从竞技层面助推着项目的发展与提升。随着联赛开锣,北京将再度掀起冰球热。
细节逐步完善
联赛的赛事规模不断扩大,也对赛制设计、赛程安排和赛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的联赛,一直在经历着不断调整和完善。
如今已是队中主力的刘萨,最初的参赛体验并不算美好。2015年第一次参赛时,他只有4岁多,是年纪最小的几名队员之一。“当时U6(6岁以下)还是大场地比赛,几个年纪小的孩子基本够不着球,就是跟着在场上乱跑,很累但是无效跑动太多。” 刘萨的爸爸说,赛事的提升和变化从这两年开始越来越明显。
出于对小选手的保护,上个赛季,联赛首次将U6比赛换到了小场地进行,让小球员有了更多的控球机会,更有参与感。而这个赛季,联赛在规则设计上进一步细化。比赛将分为选拔组和竞技组进行。其中选拔组只进行常规赛,竞技组各年龄段的常规赛前八名将跻身季后赛。在分组方面,在上届的U7、U8、U10、U12、U14基础上,本届联赛增设了U9和U11两个选拔组,划分更为细致,进一步降低了小选手受伤的风险,也提高了赛事练兵的效果。
“这届联赛我们还邀请了国外的裁判团队参与执裁,希望他们和国内的裁判有更多交流机会,也能帮助我们培养国内的冰球专业人才。”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副秘书长邢说。
投入力度加大
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从6年前注册运动员不到500人,到如今有着超过4000名注册球员。联赛搭建起的赛事平台,如滚雪球般有力地推动着北京冰球的发展。
10岁的涂桐瑞已经是第四次参加俱乐部联赛了,在10月初的全国青少年U系列冰球锦标赛中,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捧回了U10男子组的冠军奖杯。首次夺冠的他坦言,参加联赛的经历让他收获很多。“每年联赛都会打很多场比赛,通过比赛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也能从对手身上学到东西。”
事实上,在这届全国青少年U系列冰球锦标赛中,北京派出的10支队伍共获得了5个冠军、2个亚军和1个季军,成绩十分突出。邢表示,北京小球员在比赛水平和能力上展现出的优势,与北京这些年“深耕”青少年冰球项目密不可分。
据了解,北京目前拥有青少年俱乐部联赛和校际联赛两大冰球赛事,同时还会举办一些杯赛,给青少年球员提供更多参赛机会。此外,北京冰协每年也会组织训练营,邀请国外的教练来执教,这些举措对项目的推广普及与竞技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处处长苏峻表示,政府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冰球的投入力度,除了支持办赛,还会在训练装备、场地、教学等方面有所投入。
模式仍需探索
为了完成每周的冰球训练和比赛计划,刘萨正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习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利用时间。刘萨的爸爸表示,让孩子打冰球并不是为了取得什么成绩,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一些东西,比如团队协作的意识、永不放弃的精神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帮助。
有别于体制内的专业队形式,北京冰球的发展更多依赖家庭培养模式,即便是北京冰球队目前拥有的U18、U15、U12和“小女冰”4支梯队,全部球员也都是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训练。
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探索,但上升通道走起来却并不容易。“从全国范围看,北京冰球在16岁以下年龄段是有人才优势的,但是由于高中、大学阶段缺少球队,这些球员普遍会面临是读书还是打球的问题。”邢说。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球员一周能保证4―5次的训练,而随着年纪增长,每周的训练次数会明显下降。对冰球小将而言,如何平衡学业与打球,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
邢表示,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每年都会利用暑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小球员,组建梯队,队伍集训也主要安排在假期,“梯队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打球的孩子带来方向。”
而刘萨的爸爸则认为,要为喜欢冰球的孩子提供打球的机会和环境,需要学校的支持,也需要协会及社会的共同助力。“北京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有了冰球队,相比前几年这已经是很大的变化。”他认为,尽管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北京已经有了联赛,还有好的氛围,“在北京打球的孩子们还是幸福的,如果孩子喜欢,我们会继续支持他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