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学生给“攻陷”了。
他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评论是:毕飞宇老师,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位粉丝79万的当代小说家,
一下子引起了中学生的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最近,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选了毕飞宇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的片段。
这个问题真的太难了...
于是考场上一筹莫展的学生们,
到毕飞宇微博下面留言、发私信去了。
作家毕飞宇
那么,毕飞宇本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在接受天津《每日新报》采访时,毕飞宇坦言:
关于厚重感,我不认为这是孩子们的问题,我估计是老师们在试卷上的问题,孩子们答不出,回过头来只好问我。我就实话实说了哈,请老师们多包涵,我不认为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合适的。
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要知道,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
就说我自己,我也是30岁之后才能阅读《红楼梦》的,不是我不认识《红楼梦》里的字,是生活阅历不够,理解不了。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红楼梦》的厚重感,我估计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年纪到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红楼梦》才开始在我的眼里厚重起来的。
厚重感不外乎两点,一,历史感,二,存在感,也就是哲学感。这两点都需要时光,需要生活的历练与积累。
我个人认为,面对中学生,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从基础性的东西入手,比方说,字词、语法、修辞、篇章,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积累到一定的地步,他的好是自然而然的。
我的父母都是语文老师,父亲教中学,他对我要求最严的就是字词,把字词内部的关系高清楚了,把字词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把字和句群的关系搞清楚了,语言的意义就出来了。
字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单独来看,它的含义是静态的,但是,在具体的语句里头,它的含义却是动态的。从字词的静态出发,能理解字词的动态,这才算掌握了语言。
不过,对于学生在微博留言的行为,
毕飞宇感慨道:
现在的孩子真是新人类,精灵古怪的。
在他看来,
能想到去追问作家,
这本身就是创造性。
“我们在少年时代怎么可能这么干?这说明孩子们的执行力在提升。我喜欢这样的孩子。”
网友评论
说到鱼眼睛,我们就不得不回看一下去年那道火遍网络的阅读题了…
2017年,浙江卷语文一篇阅读理解选自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大体内容是一个家庭吃鱼的经历。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让许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种美味》”、“文章结尾赏析”,该文章末尾为“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据考生们介绍,这两道题,“前一道6分,后一道5分,我估计我加起来都拿不了5分。”
于是,有考生在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留言,“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
而原作者的回复让人哭笑不得:
对此,巩高峰忍不住吐槽,你们别催我了...
emmmm....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
对于入选考题这事,作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刘震云说:
“把我的作品分析好,能得25分”
刘震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部分内容《塾师老汪》入选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值为25分。刘震云听到这个消息后,发挥他一贯的“段子手”话风说:“证明中国高考的卷子确实在不断进步,把我这样的作品分析好,能得25分。”
迟子建说:
“当年我的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
迟子建来武汉讲学期间,曾回应过作品入选高考试题一事。她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讽刺啊!当年我的作文只考了5分的!”
余华说:
“害得一批可以进北大清华的学生进了北师大”
余华来武汉讲学期间,同样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说,《18岁出门远行》不知怎么进了广东省有一年的高考语文题,结果让一批可以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进了北师大。当时包括记者在内,都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