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电影节直击|博纳于冬、光线王长田呼吁提高票房分账比例、电影专资向片方倾斜
本报记者 马秀岚 吴可仲 上海报道
一年前,在2018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光线传媒(300251.SZ)董事长王长田曾做出预判,未来一到两年内将有上千家影视公司倒闭,因为资本在撤离,大家没有钱赚。
如今,一语成谶,影视行业正处在谷底。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自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2019年上海电影节采访获悉,面对今年影视行业的种种困境,业内纷纷呼吁通过提高分账比例、改革电影专项资金相关制度等方式纾困。
提高分账比例
6月17日,在第三届影视领袖峰会上,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呼吁提高片方的分账比例。他表示,中国电影改革已经到了深化改革的时期,深化改革就是要将过去触碰到利益集团的利益深化不下去的地方进行深化改革。他认为主管部门应该拿出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
万达影视总经理姜伟表示,上游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分账比例应该是向制片方和发行方倾斜。王长田指出,国外的分账票房是片方拿得最多,剩下各方是递减的,是阶梯式的分账模式,而中国的模式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模式。他认为目前的分账模式中,影院分得票房的57%,片方分得43%,即使将电影专项资金的5%分给片方,最后的分账比例还是低于院线,片方所得仍然是最低的。
实际上,今年春节档票价高涨,让普通观众高呼“看不起”。五一档的《复联4》票价更是达到三四百元,影院竭泽而渔的方法也引起各方探讨。而此前在《复联4》高票价的调查中,本报记者发现,一些影院确实存在提高票价的同时乱收服务费的现象,甚至部分影院收取的服务费远高于票价。其中服务费多收的部分并未算进和片方的分账部分。
彼时,制片人关雅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目前的分账比例,除去发行方和院线分走的部分,影院可以分得将近一半的票房。“片方分账比例要提高,供给方利益没有最后保证,全世界只有中国制片方分账比例固定且过低。为什么影院可以拿着片方的电影,随意加票价又不跟版权方分呢?”他说。
代表片方的受访者认为,片方从项目前期开发到后期上映承担最大的风险,付出的努力最多,但是最后分得的票房却很少。
此前,有做发行的人士告诉记者,一般票房分账的比例是43﹕57,片方和发行方获得43%的票房,剩下的57%由院线和影院获得。基本上影院获得的分账票房都在50%左右,有些很强势的影院能拿到55%或者56%,就给院线一个点。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说道,好莱坞的分账模式确实是阶梯式的,而且越大的影片越有市场议价权,获得票房分账比例为50%、60%甚至再高的都有可能,还要根据每周票房不同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谈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能够使中国电影制作的质量提升,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现,钱从哪里来?一定要让内容制作方有足够的动力去投制大片,所以对于电影制作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保障。”他说道。
王长田指出,关于院线和片方的分账比例是极为不合理的,要改革不合理的电影市场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按照目前的分账比例,一个电影的投资方,能够拿到的分账比例相当于100元票房中大概只能拿到30元,这个比例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这个模式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什么改变。”